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碳吸收”相关结果125
      环保公用行业:碳中和浪潮时势渐成 把握发展机遇期

      来源:中泰证券2021-06-15

      以及推动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等,从环保公用视角出发,我们认为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发展碳吸收产业是国内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是我国碳控排的主要路径。...1.2.环保公用视角下的碳控排路径:能源结构转型与碳吸收一般而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路径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服务业占比提 升)、能源低碳化转型、绿色产业发展(林业碳汇)、技术处理手段(ccus、 dac)

      来源:纵相新闻2021-05-31

      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院士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这些二氧化碳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

      来源:特诺恩TENOVA2021-05-27

      “我们将与萨尔茨吉特公司携手迈向其低碳生产之路: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能够实现,要归功于由特诺恩和达涅利联合开发的energiron zr高能铁零重整直接还原工艺,以及配套集成的二氧化碳吸收系统。

      来源:质量与认证2021-05-21

      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在一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使之达到平衡。

      来源:《质量与认证》杂志2021-05-18

      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在一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使之达到平衡。

      来源:《质量与认证》杂志2021-05-18

      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在一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如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使之达到平衡。

      来源:光明网2021-05-08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症结在于人为碳排放与自然界碳吸收间的失衡,而“治本”的方法就是要系统有效地削减经济社会活动的净排放。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4-21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介绍,实现碳中和不仅要在碳排放领域采用更好的技术,同时还要在碳吸收或碳移除环节发展新技术,ccus技术是其中重要的技术路线。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4-21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介绍,实现碳中和不仅要在碳排放领域采用更好的技术,同时还要在碳吸收或碳移除环节发展新技术,ccus技术是其中重要的技术路线。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4-21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介绍,实现碳中和不仅要在碳排放领域采用更好的技术,同时还要在碳吸收或碳移除环节发展新技术,ccus技术是其中重要的技术路线。

      来源:华夏能源网2021-04-16

      左边是排放,右边是吸收,碳中和是两边要相等,这才是中和。有一种理解,我们要用碳汇、碳吸收让它等于碳排放,这个理解有点简单。...当然我们也要尽量地将吸收,将碳汇做得大一点。

      恒华科技打造自主可控BIM技术 赋能行业数字化发展

      来源:恒华科技2021-04-16

      监测指挥平台并发布v1.0版本,平台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碳排放计算模型等技术手段,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特点,构建覆盖地区人口组成、能源生产结构、终端消费量、重点行业、规模及以上企业碳排放、用户碳足迹、碳交易和碳吸收等综合维度的智能监测指挥平台

      “碳达峰、碳中和”二十大趋势研判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2021-04-09

      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2)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

      恒华龙信发布地市级“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V1.0

      来源:恒华科技2021-04-01

      地市级“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采用大数据、物联网、碳排放计算模型等技术手段,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特点,构建覆盖地区人口组成、能源生产结构、终端消费量、重点行业、规模及以上企业碳排放、用户碳足迹、碳交易和碳吸收等综合维度的智能监测指挥平台

      解码“碳中和”—“三大方向”+“七大领域”把握碳中和机遇

      来源:策略研究2021-03-29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人为移除活动,最终实现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从污染治理角度看,能源结构调整虽然是减排的治本之策,但同样需要碳吸收的减排协同效应,这将有效推动固碳技术发展,以及碳交易机制建设。

      深度解读!2020年我国碳中和推进情况与趋势前景分析 七大领域70亿投资机会被撬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03-16

      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认为移除即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获与封存等。

      来源:南海网海南新闻2021-03-12

      人为移除手段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只有出现了碳达峰,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初探(一)

      来源:我的钢铁网2021-03-09

      短期来看,为达到“碳达峰”的目标(我国定在2030年左右)或将主要依靠“减法”,即减少碳排放,而中长期,碳吸收才是达到“碳中和”的关键。...因此,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各行业或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并相继实现“碳达峰”,同时不断积累技术,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实现碳吸收技术的突破和推广,最终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四十年投资蓝图徐徐展开 将衍生出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

      来源:平安研究2021-03-08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路径和八大投资领域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我们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从三条路径入手: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

      碳中和战略下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投资机会

      来源:文涛宏观债券研究2021-03-02

      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3)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2)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