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数字电网”相关结果1036

      2012-08-23

      如今拥有全国设计企业首家数字电网研究中心、岩土研究中心、结构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简称三中心一站)的广西院,率先在水电工程中使用三维大型仿真辅助设计,在超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水电站大跨度地下洞室、多线船闸并列布置等方面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来源:电力软件网2012-08-09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徐丙垠介绍,传统的电网主要注重的是信息化传输,数字化变电站或数字电网注重的是实现信息的网络交互,而升级后的智能电网则更加注重信息的互换互用以及功能的智能化应用。

      来源:电力信息化网2012-08-03

      电力行业的本质使然,刘建明教授是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电力信息通信(ict)网络模式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他表示:ict将是电力企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智能电网、数字电网的基础。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2012-05-31

      近期,中国移动广西贵港市公司结合供电系统的需求,以打造数字电网为目标,整合了语音、图像、联动控制、远程报警等功能,通过将多个系统功能整合打包,借助专线和无线网络搭建了变电站专用网络。

      来源:国家电网2012-04-18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实现了与门户目录、pms系统的集成,为辽宁省电力公司构建了全省统一的输、变、配一体数字电网,为电力生产业务的gis应用提供了电网结构分析和图形展示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辽宁电力公司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

      来源:国家电网2012-04-01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建设实现了与pms系统的集成,为山西省电力公司构建了全省统一的输、变、配一体数字电网,为电力生产业务的gis应用提供了电网结构分析和图形展示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山西电力公司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

      来源:国家电网报2011-07-04

      新一代电力网络通信模式是智能电网、数字电网的基础,它涵盖了广义的ngn(即下一代传输网、下一代交换网、下一代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无线网),能够实现电网的优化和调度,使发电效率和输电线路效率大幅提高

      来源:桐庐供电局2011-04-12

      此次推广的配网gis(电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建立“数字电网”进行生产经营业务流程重组,通过gis对地理坐标和空间位置的表示能力,把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电力设备的空间定位资料和属性资料建立起了一整套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来源:互联网2009-09-17

      公司大力实施国网公司“sg186工程”,加强农电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电网。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进程,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来源:山西省电力公司 2009-04-23

      随着数字电网的逐步推进,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容灾备份等对数据通信网带宽要求越来越高。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2009-02-12

      大批专利在交直流特高压、防冰减灾、大电网安全稳定、电力电子、继电保护、数字电网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技术起点高、专业覆盖面广,代表了国际电网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6-13

      会谈结束后,邹本国院长、杨永军总工程师陪同来宾参观了智能机器人研发大厅、数字电网实验室、特高压试验大厅、控制公司、智能公司、彼岸公司和节能公司车间、扩散焊接实验室、信息中心、仿真中心、计量中心等地,以及长清

      来源:国家电网报2008-04-11

      华东公司在新形势下采取新的工作思路,于2007年10月启动智能电网研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2008~2010年为巩固提升阶段,完成坚强受端大电网建设;2010~2020年为全面转型阶段,着力建设数字电网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4-09

      公司从华东电网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公司战略出发,明确了发展愿景,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路线图: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巩固提升阶段,完成坚强受端大电网的建设;从2010年到2020年为全面转型阶段,着力建设数字电网

      来源:安徽省电力公司2008-03-26

      八是要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营销上的运用,打造数字电网。各县公司要逐步推进35kv变电站的“双线双变”和县城配网的“三分段四连接”方式,有计划地建设县域光纤网络。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2-27

      作为“数字电网”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is系统直接融入现代电力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榆树农电公司在引进系统之初,就本着“应用引导技术”的原则,在吸收引进主要技术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把复杂的需求提炼为系统能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