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固碳”相关结果1324

      来源:纵相新闻2021-05-31

      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院士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5-31

      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3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

      碳中和背景下煤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进展及其减排对策

      来源:生态修复研究2021-05-28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原有耕地、林地、草地等高碳汇型用地转为矿坑、工业场地、排土场等碳源型用地,造成区域固碳能力的损失;采矿过程会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有不同程度影响,致使土壤质地变化(如微生物、有机质含量变化

      来源:中国水泥协会2021-05-28

      台泥集团探索应用了碳捕捉和生物固碳法。这都为水泥行业在终端排放上探索碳中和提供了重要经验。但终端碳中和成本较高,如果从源头减排,效率更高,成本相对较低。

      来源:海报新闻2021-05-28

      丛林介绍,围绕“30·60”目标,福建银保监局积极绘制福建绿色金融监管路线图,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固碳”“减碳”“零碳”的发展思路,加强“碳足迹”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全国首单林业碳汇保险在龙岩市新罗区落地试点、全国首单林业碳票授信贷款协议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签订、全国首例远期碳汇产品约定回购融资项目……丛林向记者介绍,多款全国首单碳金融创新产品在福建试点落地,“重点支持山林湖田草生态抚育‘固碳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5-28

      与此同时,林业固碳工程顺利推进。李森表示,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分别计划完成69万亩和50万亩造林工程,现正组织开展碳汇量监测及核证工作。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05-25

      摘 要生物炭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强,在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和固碳方面应用广泛。

      来源:中国华能2021-05-25

      中国华能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排头兵,在碳中和愿景下,将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步伐,通过“源头去碳、过程减碳、尾端捕碳、终端固碳”四条技术路径,推动公司为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1-05-25

      根据相关研究,植一棵树每年固碳4至18千克,在20年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0至360千克。如果按照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千克左右粗略计算,相当于每年大约植树64万棵。

      来源:上海发布2021-05-20

      五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湿地、林地、土壤、海洋的固碳作用,提升碳汇增量。广大市民的参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1-05-12

      一方面是节能减碳的技术,比如原油直接制烯烃,炼厂就可以跳过燃料这一步直接生产有固碳作用的化工品;另一方面是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技术,最理想的是在化工方面的再利用,比如二氧化碳和氢进一步反应生产化工产品。...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专家李振光告诉记者,“另一部分是作为化工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等,这些不会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最终形成了塑料、服装,有一定的固碳作用,但是他们在最终用途之后也有一部分会变成二氧化碳

      来源: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2021-05-08

      二、丰富绿色资产种类和数量的重要意义(一)绿色资产给予排放权,就是维护发展权由于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研发减碳、固碳技术等均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高耗能火电仍将在中短期内肩负社会生产生活能源供应的重任,

      来源:光明网2021-05-08

      此外,还应加快建筑的绿色用材、多能互补的规划,探索研发建筑自身“产能”“固碳”技术,在不断降低建设维护成本的同时,打造低碳又美丽的社区和家园。

      来源:成都科协2021-05-08

      成都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标志性生态工程,持续完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打造“绿肺、绿道、绿轴、绿环、绿缀”生态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人均公园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2021-04-29

      01碳中和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年)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通过低碳能源替代、或碳捕集与封存和植树造林等固碳技术吸收后,实现排放与吸收的正负抵消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24

      据估算,全球海草床年固碳量约占海洋总固碳量的18%。“海岸带蓝碳将会是碳中和负排放方案中的重要一环。”肖溪说,相较于绿碳,蓝碳主要有三方面优势。首先,封存时效长。...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资源退化,蓝碳资源储量、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底数不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挑战。当今,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来源:i自然全媒体2021-04-16

      深化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评估等技术攻关,不仅是土壤碳增汇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国家制定土壤固碳调控方案的重要科学依据。一方面,应加强土壤碳汇机制研究。

      来源:威海新闻网2021-04-14

      他说,当前,威海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指示精神,结合“四减四增”“无废城市”等工作,加快研究部署威海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具体举措,围绕做好“减排”“固碳”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作出绿色化发展的威海贡献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2021-04-14

      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抵消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案例。工程措施达峰。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4-14

      “总体来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核心是把握四个要点:控总量,即提升效率,减少能耗与浪费;调结构,即加强非化石能源开发与利用;碳市场,即以市场化方式降低减排成本;碳技术,即固碳、吸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