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电力转型规划”相关结果296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1-11-17

      2021年9月,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公司经营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28座、装机2341万千瓦,在建35座、装机4853万千瓦,力争2030年运行装机达到1亿千瓦。...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本次中长期规划提出抽水蓄能储备项目247个,总装机规模约3.05亿千瓦。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1-11-17

      2021年9月,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公司经营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28座、装机2341万千瓦,在建35座、装机4853万千瓦,力争2030年运行装机达到1亿千瓦。...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本次中长期规划提出抽水蓄能储备项目247个,总装机规模约3.05亿千瓦。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11-10

      与“十三五”规划目标值相比,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分别完成目标值的134%、241%和287%,均大幅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二是新能源电力消纳形势不断改善,平均利用率持续提升。...为新能源就地利用消纳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工地、电力服务云平台等建设日新月异,“新基建”正赋能绿色电力生产与消费、加快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电力转型之路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11-10

      与“十三五”规划目标值相比,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分别完成目标值的134%、241%和287%,均大幅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二是新能源电力消纳形势不断改善,平均利用率持续提升。...为新能源就地利用消纳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工地、电力服务云平台等建设日新月异,“新基建”正赋能绿色电力生产与消费、加快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电力转型之路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11-10

      与“十三五”规划目标值相比,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分别完成目标值的134%、241%和287%,均大幅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二是新能源电力消纳形势不断改善,平均利用率持续提升。...为新能源就地利用消纳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工地、电力服务云平台等建设日新月异,“新基建”正赋能绿色电力生产与消费、加快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电力转型之路

      华为多维度助推电力系统向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方向演进

      来源:华为2021-11-01

      能源转型的关键是电力转型,中国的“碳达峰”行动将实现全球最大强度碳排放降幅,电力减排效果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ai用能管理、ai智能调优,可提升用电效率10%,实现ai规划、调度、调优、决策。所有这一切,需要云技术实现能源调度、能效管理、容量管理、设备管理,以及调峰调频等综合应用,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10-28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再次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十四五”开局,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被首次写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1-10-13

      我国电力转型的步伐也因此明显减慢。到十二五末,我国实际装机的抽水蓄能只有二千余万千瓦,仅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三分之一。...接下来的十三五规划,尽管我国已经明显的放慢了电力转型的速度预期,仅要求新开工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各6000万千瓦。仅要求在十三五末,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即可。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1-10-12

      近日,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公司经营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28座、装机2341万千瓦,在建35座、装机4853万千瓦,力争2030年运行装机达到1亿千瓦。...该公司推进投资开放,坚持规划引领、互利共赢,探索企业层面通过资本市场和项目层面的股权开放,加快吸引各类投资者广泛参与抽水蓄能开发建设,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抽水蓄能规划实施;以抽水蓄能规划资源为基础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1-10-12

      近日,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公司经营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28座、装机2341万千瓦,在建35座、装机4853万千瓦,力争2030年运行装机达到1亿千瓦。...该公司推进投资开放,坚持规划引领、互利共赢,探索企业层面通过资本市场和项目层面的股权开放,加快吸引各类投资者广泛参与抽水蓄能开发建设,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抽水蓄能规划实施;以抽水蓄能规划资源为基础

      水电学会张博庭: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21-09-17

      为了更好落实规划工作,9月17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共同组织召开抽水蓄能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国内抽水蓄能行业的权威专家,聚焦抽水蓄能行业管理、投资、装备制造、设计等全产业链,共议产业发展...建议:电力转型须经:达峰、深度低碳,零碳三个阶段。并强调:在目前的达峰阶段(2021-2030),“新增电力需求,将全部由清洁能源满足。”三、如何确保习主席提出的电力双碳的指示得到落实?

      来源:亮报2021-09-16

      2013年,国家电网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2015年编制印发电能替代“十三五”规划,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生活消费五大领域推进实施,推动了我国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终端用能电气化与能效提升引发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能源消费侧电气化是推动我国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电力篇——电力行业碳减排路径

      来源:麦肯锡公司2021-09-15

      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做好顶层规划,平衡多方利益,为跨省电网的大规模发展提供支持,加强跨省统筹合作;同时持续推动配电改革,加速增量配电网建设。...电力转型的潜在挑战与应对措施实现电力“零碳化”任重而道远。麦肯锡认为,要实现1.5℃情境下成本最优的电力结构,中国电力行业需要克服三大挑战。我们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定能有效加以应对。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21-09-10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以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能源低碳发展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1-09-10

      这一重大部署在业内引发了广泛思考,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中起到重要的灵活调节作用,支撑供需双侧动态匹配,促进新能源有效利用;应该覆盖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参与规划、生产、运行、辅助服务等全过程,承担能源枢纽站缓冲节点作用;引导海量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21-09-10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以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能源低碳发展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21-09-10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以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能源低碳发展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1-09-10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以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能源低碳发展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2021-09-10

      9月9日,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以结构调整、结构优化为主线,以能源低碳发展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1-09-07

      这一重大部署在业内引发了广泛思考,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中起到重要的灵活调节作用,支撑供需双侧动态匹配,促进新能源有效利用;应该覆盖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参与规划、生产、运行、辅助服务等全过程,承担能源枢纽站缓冲节点作用;引导海量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