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重大部署在业内引发了广泛思考,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极具前瞻性、开创性的战略挑战和系统工程,将对电力系统运行调控机制、政策法规机制、电价市场机制及技术研发与创新等方面提出若干挑战,亟须凝聚行业内外各方力量,针对基础理论机制和重大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性的深入研究,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存量与增量、短期与中长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关系,明确路径、形成合力、统筹推进,以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又一次根本性变革。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几个认识
1 关于新能源的定义。
新能源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其定义一直不断变化与更新。综合国内外关于新能源定义的有关描述,新能源的基本定义是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能源。对于现今的电力行业来说,光伏发电、风电是当前全球技术经济最成熟、发展最快、规模效应最大的两种发电类型,是可预期的新能源主要增量来源,因此后文中新能源特指风、光新能源。
2 对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认识。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新能源将逐步占据电量主体、出力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地位。新能源主体地位的第一性应表现为电量主体,新能源电量的多少直接关系碳减排量的多少,“双碳”目标也对新能源电量和占比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能源电量的主体性,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最终目标和主驱动力。新能源也将逐渐表现为出力主体。据估测,2060年,新能源机组出力占系统总负荷大于50%的累计时段可达全年时长的46%,表明全年近一半时间的新能源机组出力可占主体地位。新能源必须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责任主体。新能源作为主体电源,必须具备自主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能力。目前在不具备这些能力的情况下,部分国家对新能源机组出力占比进行了限制。
新能源发电量占据主体地位、新能源机组承担支撑系统运行的主体责任是新型电力系统建成的两个重要标志。
对新型电力系统几个关键问题的分析
1 关于源,特别是新能源。
要明确电的二重属性,即从社会管理者和用户的角度看,表现为商品属性;从专业监管者的角度看,表现为安全属性。绿色是商品属性,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要明确新能源“到户”利用的综合成本,虽然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单位容量成本不断下降,但大电网和兜底电源的成本和投资并不会因新能源增加而明显减少,总体来看综合总成本呈增加趋势,将呈现环境-安全-经济矛盾三角形态,需要在运行调控机制、电价市场机制、政策法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以协调解决。要明确新能源利用率和发电量占比之间的关系,“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电量渗透率与利用率之间相互制约,以新能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消纳模式亟须转变。新能源高渗透率和高利用率不可兼得,合理利用率随渗透率的增加而降低。为达到渗透率目标,应适当降低利用率,以保障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2 关于网,也就是电力系统。
要明确大电网仍然是必需的,具体表现在中东部的分布式新能源资源总量不足以支撑当地负荷需求,而西部、北部的富集新能源仍需要跨区外送,需要通过大电网、大平台才能实现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依托大电网才能保障能源电力供应的安全。要明确新型电力系统仍是以交流同步机制为主。根据生产模拟测算,基准场景下2030年同步机组的出力占总负荷之比大于50%、80%的累计时段将达全年时长的100%和约61%;2060年同步机组出力占总负荷之比大于40%、50%的累计时段仍达全年时长的84%和53%。基于测算结果,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同步机组在相当一段时期承担组网作用,风、光等新能源机组锁相同步控制较为成熟,因此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行机制仍是以交流同步运行机制为主。
3 关于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要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中起到重要的灵活调节作用,支撑供需双侧动态匹配,促进新能源有效利用;应该覆盖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参与规划、生产、运行、辅助服务等全过程,承担能源枢纽站缓冲节点作用;引导海量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挖掘可中断、可调节的多源负荷资源,有效增加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关于电力系统对碳中和贡献度的几个判断
1 满足终端用电负荷增长需求,通过电能替代帮助其他行业转移碳排放。
与2020年相比, 2025年新增电量中有6000亿千瓦时来源于电能替代,可减少其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2.9亿吨,占其碳减排任务的4.6%。与2025年相比,2030年新增电量中有5500亿千瓦时来源于电能替代,减少其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2.6亿吨,占其碳减排任务的4.1%。
2 服务源端高比例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接入和送出,支撑源端的清洁替代减排。
根据预测,2030、2060年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12亿~17亿千瓦和50亿千瓦,装机占比分别提高到33%~41%和63%。以2020年为基准,2030年由于支撑源端新增非化石能源电量,替代化石能源电量等效碳减排16.6亿~22.3亿吨;2060年由于支撑源端新增非化石能源电量,替代化石能源电量等效碳减排86.8亿吨。
3 电力行业能源燃烧碳排放持续下降,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
2030年后,能源燃烧碳排放加速下降,2060年降至10亿吨左右,考虑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LULUCF)后全行业温室气体基本实现近零排放,能够实现碳中和目标。各情景下远期排放水平和结构趋于一致。其中,碳排放源方面,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工业过程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2060年分别下降至10亿吨左右和10亿吨以下,发电碳排放约5亿吨。
4 电力行业碳吸收能力持续加强,支撑全社会整体碳中和目标实现。
碳汇净增量逐年增加,2060年LULUCF等预计吸收量达到15亿~20亿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累计吸收6亿吨,全社会整体实现温室气体负排放。分领域看,发电和工业领域几乎实现近零排放,建筑、交通、工业过程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则较多依赖碳汇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几个特征
1 表现为变流器与同步机混合发电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光等通过变流器并网接入的新能源电源将成为电量供应主体;水电、核电作为重要的非化石能源发电组成,煤电、气电配合CCUS实现近零排放,起到保供和调节作用。可见,传统同步电源仍将占有一定比例,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一个变流器电源和传统同步电源混合发电的电力系统。
即使在新能源出力大于传统同步电源的发电场景,仍然存在频率、电压、功角以及宽频振荡等安全稳定问题。需要加强对系统认知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在设备研制和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并网控制及系统支撑需求,提前布局。
2 表现为综合能源系统。
电力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高、能源支柱定位不断加强,将形成以电网为枢纽平台的综合能源系统。电、热、冷、气等能源深度耦合,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将实现多类型能源转化与互补,以及多种储能设备、用能负荷乃至于多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综合利用效率。
但受制于电能无法大规模储存的特性,以及风、光一次能源的不确定性,电力系统面临长时间尺度上的平衡难题,存在能源供给安全风险。需要综合利用氢能、低碳利用的化石能源等多种供给形式,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气则气,选择适宜的能源利用形式。
3 表现为弹性系统。
电力是未来其他行业的基础能源,电力安全将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涵和重要保障,电力系统将肩负更加重大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电力系统必须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恢复能力的弹性系统,即具有对极端事件的预防、抵御、响应以及快速恢复供电的能力。
但能源转型下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增加,所要应对的极端事件增多,运行风险增大。需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建立电力系统与社会系统、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协防、协控机制;界定电力的安全属性和商品属性,加强构建“生命线工程”。
4 表现出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特性。
电力系统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进一步融合,综合能源系统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使其与人类社会活动和外部环境交织耦合,呈现出CPSS特性。
但受人类社会行为影响,其具有多利益主体关联、多环节/多过程耦合、多目标/多约束制衡等复杂因素;依靠信息和网络实现源、网、荷、储互动,网络终端多样、业务开放广泛、信息内容海量、网络暴露面广,信息和网络安全难度大。需要加强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完善仿真和分析手段,加强社会行为科学及其与能源电力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提升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5 呈现为复杂巨系统。
新能源发电空间分布广、单体数量大、运行特性复杂。目前,国家电网经营区大型新能源场站超4000个、低压接入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约170万个。其中,西北新能源场站超1500个,安控系统规模大、策略复杂,220千伏及以上安控装置达到1152套,单个场站安控策略定值超1000个。未来,全国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单元将达数千万个,信号数量可达数十亿,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多时空尺度、多层级、多系统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但系统调度运行极其复杂,控制措施配置和实施难度极大,需要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和规则化处理,通过分层分区、各种储能、电力市场等技术,解决不确定性出力与负荷间的时空不匹配问题,通过“大云物移智”等技术实现系统的可观、可知、可控。
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建议
1 解决好安全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随着生产和消费侧电能占比的提高,电力作为基础能源的作用和地位愈加重要,而电力生产又以强不确定性的风光为主,各时空尺度的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电力)挑战巨大,从毫秒级的设备安全、秒/分的运行控制安全、小时/天调度安全、周/年的供给安全,以及物理、功能、跨行业和社会等广义空间尺度的安全。需要从全社会的视角审视电力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解决电力安全问题。
2 多行业、多主体统筹推进。
电力安全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协同,通过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业态、市场和电价机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共同解决。
3 明确阶段,分步实施。
从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来看,近期是能源转型期,任务是市场、法规、技术的研发;中期是新型电力系统形成期,完善政策法规和市场电价机制,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运行问题;远期是新一代能源系统形成期,解决能源近零排放和能源电力安全问题,全面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国网宁夏经研院组织骨干人员开展750千伏电网项目滚动研究,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电网持续发展提前谋篇布局,满足近3年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发展需求,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2027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节点,该院以自治区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产业布局为契机,科学评估电
1月8日,随着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完成所属11家县(区)级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全要素规划方案的第二轮评审,该公司编制的《宁波“滨海枢纽”新型电力系统全要素规划方案》实现市、县(区)两级全覆盖。2024年,宁波全社会用电量达1157亿千瓦时,电源装机容量2927.6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038.9
1月8日,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邀请政府部门、发电企业负责人座谈,共谋、共商、共建新型电力系统,携手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新挑战新问题,推动健全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源网协同发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共建机制。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36亿千瓦,新能源快速发展给接网、
青藏高原,世界首套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在变电站“上岗”,提升阿里电网、那曲电网供电能力;福建福清,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传动链平台建成投运,填补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地面试验检测能力空白;安徽合肥,世界首座220千伏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运,量子技术在电力行
记者1月13日在成都市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活动上了解到,2025年内,成都共有1211个电网项目在建,涉及金额达230亿元,成都电网供电能力年内将达2600万千瓦。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成都用能呈现出“终端需求快速增长、电力供给整体偏紧、用电特性加速演变”三大特征。记者在活动上了解到
传统电力系统基于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电源侧发电单元容量较大、单元数量有限、集中可控,输电侧主干网架电压等级高、输送规模大,配电侧以无源网络为主,负荷以消费电力为主。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力电量平衡方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电力系统大多数情况处于确
完善调节资源调用方式提升电力系统调节水平——《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系列解读文章(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面向“十五五”规划期,随着电源和负荷两侧波动性的不断加剧,电力系统将面临调节需求规模持续扩大、需求类型日益多样化、区域间调节需求差异明显等重要
1月12日,2025年全省能源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和全省发改工作会议部署,回顾总结2024年全省能源工作成效,分析研判当前形势,部署2025
回眸2024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系统各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主力军作用,扎实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发展,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1月8日,国网蒙东电力公司召开“合力共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自治区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与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厅局和发电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合力和共识,共谋、共商、共建、共享新型电力系统,营造“网源协同、源网荷互动、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和谐环境,全力服务内蒙古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
新型电力系统包含了发、输、配、用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创新。(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个人认为在新型电力系统的边缘,存在着创新,甚至在智能化领域的颠覆式创新的机会,虚拟电厂是其中的趋势之一。GPT对颠覆式创新的定义是: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解读《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详情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解读《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近日,为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5年1月6日,工信部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专家解读之三:推动氢冶金研发与示范助推清洁低碳氢绿色应用。详情如下:近日,为加快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5年1月6日,工信部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专家解读之四: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助力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规模化应用。详情如下:2024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工信厅
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加快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清洁低碳氢应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
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9日,辽宁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朝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加快推进风电、光伏、抽水蓄能、多能互补和氢能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达到800万千瓦,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的提案》答复的函,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坚持先立后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科学有序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协调推动各类电源合理配置,加强“两个联营”等政策实施力度,在
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甘肃是我国清洁能源示范省,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5.6亿千瓦、95亿千瓦,位居全国第四、第五。河西走廊能源资源富集、地形交通便利,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大型风光电基地纳入国家布局方案,具备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优越条件。新能源高比
近日,安新县人民政府与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国向,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利明出席签约仪式。签约前,双方就合作项目落地、产业支持、未来合作方向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李国向表示,大唐环境产业集团的企业理念和项目定位,与安新
11月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山西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5—2029年)》。提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稳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强雨水管网、泵站建设改造和排涝通道系统整治。促进城市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加快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提高垃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浙江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评价对象:纳入年度浙江省用能预算管理企业名单的用能单位。分级管理。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级管理评价,落实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省级负责管理年综合能
尽管全球正在加速推进能源转型,但消费占比超过八成的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压舱石”。(来源:能源新媒文/陈卫东)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1%,是全球能
11月25日,商务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其中指出,推动石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对新建项目依法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优先使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满足新增用能需求;促进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发展:支持开展新能源相关原材料仓储业务;构建多层次的
11月11日至22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介绍了中国落实巴黎协定及推进能源转型的成效,其中介绍到含“绿”量提升。过去十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3年的10.2%增加到2023年的17.9%。发电总装机增加了1.3倍,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
一场总统大选,其实也是一场关于能源的抉择。(来源:石油Link文|木兰)今年的美国大选,可谓是一波三折,也被誉为是史上最激烈的一场大选。至今,这次花费数十亿美元的大选,终极中奖人出现了:特朗普即将成为下一任总统。美国总统的竞选其实也是美国对这个政党及执政能力、政策的一种选择。近年来,
2024年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47.8,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47.8%,同比增长11.1%;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21.1,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21.1%,同比增长31.6%。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快速增长。其中: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指数为181.4,“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年度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24》,主要探讨了全球能源系统的现状、挑战和未来趋势。《世界能源展望2024》强调了能源安全、清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全球能源需求在增长,但通过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和投资,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减少,并确保能源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10月9日,由杭氧配套的目前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厂、规模化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生产烯烃项目的6套11万等级首套空分设备成功出氧。该项目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等级的空分岛,创新采用了绿氢与现代煤化工融合协同生产工艺,总产能300万吨/年,其中40万吨是用绿氢替代煤炭进行生产,有助于减少化
10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为贯彻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部署,加强要素配置保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明确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具体举措。一是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间。“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
9月7日,2024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出席会议并致辞。张世昕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
“热泵站投运以来,我们停用4台加热炉,每天少消耗天然气2000立方米,预计年节约天然气73万立方米。目前,哈得逊油田实现了化石能源零消耗,成为中国石油首个零化石能源消耗的百万吨级油田。”8月13日,塔里木油田哈得采油气管理区哈得四联合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刘良宇说。零化石能源消耗是指不用化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