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4-12-17
历史碳排放强度基数,一般取企业各类产品2021-2023年碳排放强度(单位产量碳排放)的加权平均值。当三年内碳排放强度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且累计变化超过30%,取2023年碳排放强度数据。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2024-12-13
到2026年底,减污降碳协同“四梁八柱”基本构建,碳排放强度下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4-12-12
典型的9f燃气发电机组碳排放强度仅为345克/千瓦时,而煤电机组则高达838克/千瓦时,气电机组的碳排放强度比煤电低将近60%。...从碳排放上看,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因此气电的碳排放强度比煤电低。
来源:砀山县发改委员会2024-12-12
新能源汽车通过有序充电可与发电侧新能源发电形成耦合,在提高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同时,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
来源: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12-06
到2025年,累计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企业160家以上,“十四五”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聚焦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印染、钢铁等重点用能行业,分类施策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效率优先,协同降碳。
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12-05
在“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开展项目碳评价,加快产品碳核算,加强碳双控协调等措施,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来源:能源新媒2024-12-05
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煤炭生产消费总量及其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公正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的构建,以及强化甲烷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来源:龙源电力2024-12-05
团队综合考虑测算目标、规划周期、资源禀赋等多元信息,运用智能自寻优算法,精准计算出涵盖主要设备选型、容量配置、经济成本效益、碳排放强度等关键要素的整体优化方案。
来源:宁夏人民政府2024-12-05
在“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办发〔2024〕39号),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落实方案。
来源: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12-03
来源:潮州燃气2024-12-02
这将显著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为潮州构建节能、环保的良好宜居环境贡献力量。
来源: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4-12-02
,规范民用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明确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技术措施,指导民用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我厅编制了《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来源:中国交建2024-12-02
在基建行业尚未纳入国家强制碳市场的背景下,中交集团主动构建契合行业特点的碳交易机制,以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为基准确定试点单位碳排放额度,各参与方根据碳资产盈亏情况实施交易。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11-28
“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六五”时期及以后,推动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机制。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11-27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4-11-27
相较燃煤发电,生物质发电碳排放强度低,仅为燃煤的1.8%左右,是“双碳”目标下降低煤电机组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生物质掺烧列为三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方式之一,明确提出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并将掺烧比例定在10%以上,以实现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
来源:电联新媒2024-11-22
(来源:微信公众号“ 电联新媒” 作者:杜新法)生物质燃料在火电厂的应用优势和前景农林生物质以及日常生活垃圾都可作为生物质资源,近二十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电行业,生物质用来发电替代部分燃煤,其碳排放强度低
来源:固德威2024-11-21
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民用建筑实施建筑碳排放计算,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园区建设了光储充一体化的智能微网,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实现园区内能源的智能管控。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2024-11-19
园区打造节能高效的能源消费模式,实现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55.5%,建筑综合能耗、建筑运营碳排放强度(较国标基准值)降低55.1%、83.5%。...零碳园区的“零”并不是不产生碳排放,而是依靠微电网做好加减法。
来源:电网头条2024-11-19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碳排放强度评价小切口,构建城市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体系,聚焦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技术,实现了面向工业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和全流程认证,使得企业碳排放状况“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