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系统调节性电源”相关结果1813

      来源:广西平班水电开发公司2011-03-23

      密切关注上游来水和库区间的降雨情况,根据预测水情估算出到达控制水位范围所需的时间后,及时与调度人员沟通反映,增加负荷,保证机组能消耗来水同时在高效区运行,避免弃水;在实际运行中,结合库水位的情况,发挥水库的调节性

      来源:南海网2010-12-08

      据报道,华能东方电厂建成后,将承担海南主力电源任务,成为海南省单机容量最大、高效、节能、环保的火力发电厂,对缓解海南电网缺电局面,实现电网内水、火电互补,改善电网调节性能和电源布局,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08-26

      小湾水电站根本扭转云南电力被动局面  小湾水电站建成发电后,云南电力系统水电站群的调节性能发生根本改变,电能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由于华能小湾水电站的巨大调节作用,使云南电网系统调峰能力大为增强,水能利用率由88.5%增加到98.7%。

      2009-05-20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黄河上游水电可形成极大调节能力的水库群,具有规模优势强、调节性能优越、梯级补偿效益巨大等突出特点,上游水电站可形成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生态等显著综合效益,每年能够为宁蒙灌区增加有效供水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1-25

      标准缺失成为瓶颈   舒印彪指出,由于目前没有风电机组和风电场的入网标准和检测标准,绝大部分风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电能质量、有功和无功调节性能、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经过检测和认证,而且多不具备上述性能和能力...网输送能力制约风电消纳   我国电网发展长期落后于电源发展,电网稳定水平不高。另外,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无功、有功功率控制问题。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11-10

      标准缺失成为瓶颈   舒印彪指出,由于目前没有风电机组和风电场的入网标准和检测标准,绝大部分风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电能质量、有功和无功调节性能、低电压穿越能力没有经过检测和认证,而且多不具备上述性能和能力...网输送能力制约风电消纳   我国电网发展长期落后于电源发展,电网稳定水平不高。另外,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无功、有功功率控制问题。

      来源:国家电网报2008-10-30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并网必备技术   众所周知,风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而电力系统是实时平衡的,风电的波动需要通过常规电源调节和储能系统来平衡,这是长期困扰风电并网的最大难题。

      来源:中国电力2008-10-28

      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7年底,已建成发电机组420万千瓦,国产化水平有明显提高,风电机组的调节性能显著改善,上网电价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国家给予了政策鼓励,同时,大规模风电安全接入电网的技术研究正在加紧进行

      来源:国电集团  2008-10-28

      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7年底,已建成发电机组420万千瓦,国产化水平有明显提高,风电机组的调节性能显著改善,上网电价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国家给予了政策鼓励,同时,大规模风电安全接入电网的技术研究正在加紧进行

      来源:电网新闻网2008-10-21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并网必备技术   众所周知,风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而电力系统是实时平衡的,风电的波动需要通过常规电源调节和储能系统来平衡,这是长期困扰风电并网的最大难题。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8-04-29

      50年来,依靠梯级水库近21亿立米容量的调节性能,该厂已成功地抵御了11场流量大于每秒3000立方米的洪水,使金衢大地免遭水患。每年夏季,下游农村进入夏收夏种,衢州市区用水也进入高峰期。...长期作为衢州金华地区主要电源点,乌溪江电厂为浙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2006-11-14

      湖南电源结构及分布不尽合理,截至去年底,湖南省电源装机容量1511万千瓦,其中水电占52.3%,火电占47.7%,水电比重较大,但调节性能较差。...东部受端系统电力电量占全省40%左右的长株潭地区,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全省的16.5%,大量电能需要从外区引入。      

      2005-08-16

      输电网络和拉萨及部分地区城农网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强了电网的调节性和供电可靠性。 王庆华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农村的电网发展。...至今已在西藏电力工作了整整20个春秋的王庆华告诉记者,西藏电力发展到今天与全国电力系统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的。从1983年起22年来,内地电力企业有600多人进藏帮助西藏电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