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反核舆论”相关结果88

      来源:新华社2024-11-27

      长期的政党影响和舆论引导,导致至今仍有不小的“反核”声音,真正想要逆转核政策并不容易得到大多数民众支持。...他说,德国民众“恐核”心理由来已久,主要的反核政党绿党的立场又较为坚定,且已担任执政党总计十余年。

      来源:电联新媒2023-12-22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在全球反核舆论下,法国曾试图降低核电比例,前总统奥朗德提出到2025年将核电发电量占比降至50%,现任总统马克龙在2018年宣布,到2035年将关闭14座核电站。

      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2022-09-22

      我不是一个绝对反核电的人,但我对原子能有怀疑。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保持开放的心态。因此,上周我飞往伦敦参加了世界核能研讨会,这是由世界核协会举办的年度会议。...美国核电制造商西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弗拉格曼(patrick fragman)表示,该行业必须“摆脱数十年来许多国家渲染核电危险的公众舆论洗脑”。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10-30

      对此,张廷克也表示,目前公众对核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核安全风险的认知参差不齐,缺失“核大国”应有的战略理解力与风险担当意识;由于科学、理性的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不足,“三大核事故”成了公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对部分非科学、非理性的反核人士的观点及言论缺乏有效应对,导致这些观点影响了公众对核安全的接受度,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公众权利意识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涉核邻避事件多发,也对各级政府涉核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铁流2019-02-12

      恐怕要归咎于一些人鼓吹电力过剩,以及公众舆论对核电的担忧等因素。电力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一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反核人士,观点就不那么客观了。...其他堆型想在已经确立的ap1000/cap1400三代压水堆技术路线之外得到应用,有着制造舆论影响的强烈需求,所以在新闻中露面的更频繁。

      美国曾在长达31年中放弃核电建设  都是因为这起核事故

      来源:大科技2018-09-17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舆论压力,当时的总统吉米·卡特宣布了“美国不会再建设核电站”的决定,美国核电发展从那以后止步不前,在这一期间,韩国、日本及法国持续建设核电站,维持了国有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哩岛核电站成了反核运动的“集结号”。正是从1979年起,美国方兴未艾的核能产业一下子变得“功能失调”起来,尽管后来不断有人宣传“核能复苏”,但美国都没建起一座核电站。

      头条丨谈“核”容易?核能发展面面观

      来源:中国核网2018-04-04

      话音未落,早已蠢蠢欲动的反核势力默默在民间壮大声势,国内舆论也从原本倾向支持核能,转而倒向关闭核电厂以及采用其他再生能源。...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中,公民成了反核组织积极拉拢的对象。德国金盆洗手: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厂德国反核运动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前早已酝酿。

      来源:新华社2018-03-07

      另一方面,许多专家及舆论指出,能源政策原本应回归理性、务实、技术层面的讨论,但民进党过去为了政治目的,一味将核能妖魔化。...一方面,台湾多个反核团体连日来对此表达强烈不满。他们表示,在核废料处理等问题尚未解决情况下,贸然重启2号机组与非核家园理念背道而驰。

      来源:微言环保2017-12-25

      面对日趋复杂的涉核舆论环境,核电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核电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然而,核电纵有优点千千万,却抵不过发生在三里岛、切尔诺贝利尤其是福岛的核事故对公众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近40年来的这三次核事故,近因效应显著,令一些人谈核色变,恐核、反核活动时有发生,弃核也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之选

      来源:观察网2017-11-20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舆论都对于德国退出煤电有很高的呼声。...在激烈的反核民意下,默克尔政府在2011年宣布退出核能并逐步关闭境内的核电站,造成大量电力缺口,燃煤发电的需求由此持续增加,被称为能源转型的"阵痛"。20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7-10-20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彻底改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被动地位,但同时舆论杂音也开始日渐增多。如何运用新媒体化解社会风险对当前中国社会尤为迫切。...通过与“反核”人士或有质疑意见的人士沟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反对的意见,换位思考,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提高核安全水平、避免重大决策失误都有重大意义。

      来源:华夏经纬网2017-09-11

      核电被反核团体打得如过街老鼠,但据纽约时报报导,因为减碳议题,舆论最近有了改变。

      来源:科学大院2017-07-18

      诸多反核声音,包括建哪都行别建我家、核废料贻害万年 等论调引发了民众的担忧,去年发生的连云港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今年二月,福岛核电站搞了个大新闻,又一次将反应堆安全拉入了大家的视野,而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核电也连带躺在舆论的枪口上。

      来源:微言环保2017-07-17

      面对日趋复杂的涉核舆论环境,核电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核电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然而,核电纵有优点千千万,却抵不过发生在三里岛、切尔诺贝利尤其是福岛的核事故对公众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近40年来的这三次核事故,近因效应显著,令一些人谈核色变,恐核、反核活动时有发生,弃核也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之选

      来源:中国核网2017-05-08

      这不,近期一篇《不能拿长江流域、渤海湾等作新核电试验地》的反核雄文被各大媒体转载,再一次将内陆核电是否安全的问题推入了公众的视野。...在反对内陆核电的舆论推波助澜,专业性科普缺失情况下,这种错觉甚至演变为:内陆核电风险极大,部分核电利益方为了私立,枉顾风险强推内陆核电。

      来源:中国广核集团2017-01-24

      虽然核电已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但核电安全问题仍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并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数民众的恐核、反核心态较为普遍,对核安全问题极度敏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核电走出去,国外各种势力对我国核电的质疑持续存在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17-01-06

      这引发了又一波疑核恐核反核舆论风潮:传闻日久的核电批量化建设终于落地,建这么多核电机组,安全吗?经济新常态下,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这会否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公众热切关注的议题。

      来源:科技日报2017-01-04

      这引发了又一波疑核恐核反核舆论风潮:传闻日久的核电批量化建设终于落地,建这么多核电机组,安全吗?经济新常态下,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这会否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公众热切关注的议题。

      来源:老馆2016-11-07

      如果公众真的上心了目前,对核电的主流科普过分点说,其实主要是业内对于核电的赞歌颂词,公众舆论往往只在邻避效应发生时聚焦。在没有大事发生前,大部分人还是作为吃瓜群众飘过。...依靠反核的态度也许是做不到的,因为反核者一般持有的立场是核电的问题是无解的,也就意味没有具体完善的余地。依靠挺核的态度似乎也做不到。为了唱衰反核者,挺核者往往对核电表示出过分的乐观和自信。

      来源:新华社2016-10-27

      这或许反映了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纠结态度: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国内舆论要它充当反核武先锋,但作为美国同盟、享受核保护的日本又注定无法轻易向核武器说不。...至于投反对票还是弃权票,日本政府将在综合考虑日本国内舆论反应等因素后作出判断。【国内反对不可避免】由于目前日本国内对制定禁止核武器条约的呼声高涨,日本不赞成决议案预计将招致国内反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