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关结果670

      来源:国家发改委2024-06-07

      统筹地方资源禀赋、区域供需平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推动水泥行业集聚化发展。鼓励水泥领军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来源:辽宁省生态环境厅2024-06-03

      动态更新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涉及优先保护单元更新的,除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法定保护区域依法依规调整的情形外,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科学论证

      来源:六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4-05-15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来源:​辽宁省生态环境厅2024-03-28

      充分衔接成果中关于区域、流域、海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制约因素分析、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内容,优化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来源:国家生态环境部2024-03-27

      基于环境输入响应关系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下分解得到不同空间尺度差异化管控措施,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多源管控对策措施的环境效应、经济成本和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公平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等因素,筛选提出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措施组合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3-26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调整)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相衔接,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同时应当征求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人民政府意见。

      来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2024-03-26

      坚持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的底线,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硬约束。(二)强化空间管控。

      来源: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4-03-04

      坚持以水定城,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合理控制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

      来源:茂名市人民政府2024-02-29

      年2月7日茂名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 录前言第一章总则第1条 编制目的第2条 规划依据第3条 指导思想第4条 规划原则第5条 规划期限第6条 规划范围第二章现状评价与评估第7条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第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2024-02-22

      生态国土空间与城镇国土空间、农业国土空间的相互转化利用应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依据,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来源:天水市人民政府2024-02-22

      第八条 市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渭河流域土地、水流、湿地等自然资源状况调查,建立资源基础数据库,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并向社会公布渭河流域自然资源状况。

      来源:四川省生态环境厅2024-02-05

      (五)对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超过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市(州)、县(市、区),暂停审批该行政区域内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2-02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相衔接,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同时应当征求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人民政府意见。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4-01-04

      充分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关于区域、流域、海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制约因素分析、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内容,优化细化规划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来源:云南人大网2024-01-03

      第三条阳宗海保护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创新驱动、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优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来源:云南人大2023-12-22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环境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的地区实施差异化的管控制度。

      来源:厦门市建设局2023-12-06

      主要目标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节能减碳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2023-12-04

      推进县域内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及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整合升级,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的县联合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西藏:支持在青藏高原因地制宜建设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

      来源:西藏发改委政策法规处2023-12-01

      第七条 国家加强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冰川、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健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

      来源:住建部2023-11-28

      科学把握建设规模、速度、标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协调,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实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