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市场正文

2013年煤炭业白皮书:纵览煤炭企业年度发展态势

2013-12-20 10:17来源:证券日报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电互保火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3年,是煤炭行业备受煎熬的一年。

一年来,煤炭行业可谓进入多事之秋:内忧外患,四面楚歌。曾经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煤炭企业开始过起“苦日子”,记者在各地众多煤企高管那里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减支降耗”、“内部挖潜”。

从煤炭市场价格看,“煤飞色舞”的“黄金十年”从2012年就彻底结束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飞流直下,特别是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一路向下、跌跌不休;进口煤凭借价格优势“大兵压境”,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突破3亿吨已无任何悬念,大幅挤占了国内煤炭企业的市场空间。有专家称,华南地区的电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发电煤都是在用进口煤。

从煤炭企业层面看,煤炭企业停产、停工、关门、降薪、以煤矸石抵工资乃至连续几个月发不起工资的声音不绝于耳;上半年煤炭行业A股“亏损王”——兖州煤业,因汇兑损失巨亏近24亿元。

从区域层面看,“三西”煤(指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这三个煤炭主产区)首当其冲,受伤最深。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亏损面达47.5%,煤炭企业亏损额为149.8亿元;前三季度山西省焦炭工业亏损面更是高达74.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3亿元;内蒙古西部特别是鄂尔多斯300家中小煤矿关停率近半,甚至高达三分之二;陕西神木这个曾经凭借煤炭资源创造经济神话的县城,正濒临全面破产。

从行业政策看,各地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煤炭企业的销售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背负“违背市场规律,实施地方保护”的骂名,推出各种版本的“煤电互保”政策,以上网电量指标作为调剂手段,鼓励当地火电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煤;同时,煤炭企业也在不断呼吁限制进口煤,特别是以环保名义呼吁限制对高硫煤、低卡煤和褐煤的进口量,招致五大电企联名反对,煤电博弈不断升级,限制进口煤的征求意见稿最后也胎死腹中,不了了之。直到11月底,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煤炭企业才从“顶层设计”层面获得了一些实质性的利好。

临近岁末,让业界稍感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年多“水深火热”的痛苦调整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10月中旬以来连续9周上涨,与年内530元/吨的最低点相比,涨幅已接近15%。这让煤炭业似乎听到了久违的“春天的故事”。

但这个“春天的故事”还能讲多久?展望2014年,记者在采访多家煤企高管、业内专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仍然十分严重,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煤炭业面临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全行业的“寒冬”还没有到头,“苦日子”还远未结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电互保查看更多>火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