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评论正文

新疆四成新能源电站被“窝” 储能或从技术破解困局

2016-01-14 09:29来源:中国商报作者:遆凤洲关键词:弃风限电新能源并网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考虑到电网运行安全和供暖刚性需求,今年初,新疆电力公司牵线不参与调峰的自备电厂和新能源电站,让自备电厂给新能源上网“让路”,同时新能源电站上网每度电给予自备电厂0.2元的补偿费用。

据新疆电力公司电力交易中心副主任龚文军介绍,从去年初到去年11月,这种方式共替代电量2.6亿千瓦时,相当于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机组满负荷运行26小时,但受新能源与自备电厂的距离、网架限制,能参与替代交易的新能源电站不占多数。

其实,弃风弃光的现象还不仅是新疆一个地方,过去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西北、华北等新能源富集地区弃风、弃光现象尤为突出。以去年为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仅甘肃新能源发电弃风就达37%、弃光达27%。

在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2030年全国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5%和20%。面对如此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为何风光新能源还会大量被“待岗”呢?

破解困局需“一盘棋”

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细细想来,新能源发电被‘窝’可归结为三大原因:规模大、用量少、送不出。”业内人士指出。过去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仅甘肃一省,自2010年以来,新能源装机就从147万千瓦猛增到1723万千瓦,算上火电、水电,全省电源总装机已达4408万千瓦,而2015年甘肃电网最大负荷仅1300万千瓦。

由于经济欠发达,新疆、甘肃、内蒙古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自身消纳能力有限,大量富余电能需要外送,但却遭遇到了难题。那就是,我国电源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电网的建设速度,两者之间的规划不配套。据了解,新能源从立项到审批的周期短,而相关电网建设即使审批立项完成,最快的建设周期也要2年至3年。甘肃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更是经历了5年之久的审批过程于去年6月才开工,而距离建成还需要两年,影响了新能源的外送。此外,我国电力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西北新能源电力南下势必会对当地发电企业的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弃风限电查看更多>新能源并网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