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龙岩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火电项目、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文)

2016-05-25 09:5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福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打造城乡宜居环境,提升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城市开敞空间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绿道慢道建设和停车场建设。

一、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场站布局、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公交场站、首末站、充电桩、充电站和农村客运站等建设。推进快速公交专用通道建设,推动公交向郊区和周边主要乡镇延伸,优先推进中心城区及一市两区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扩大公交覆盖范围,重点强化主城区、新城和产业园区公交网络的一体化发展及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快速衔接,有效解决居民出行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有序推进县城周边20公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开通县城至周边工业区、较大乡镇、旅游景区的城乡公交,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城乡客运站场。到2020年,力争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在35%以上。

二、完善供排水、排污、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城市自来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新建、扩建一批自来水厂,实施一批备用水源、应急水源和蓄引调水工程,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提高城市供水保障和水质检测能力,加快乡镇实施集镇供水厂和管网改扩建工程。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提高城乡污水处理水平。建设龙岩500 KV卓然二期输变电工程,完善220 KV输电网络和110 KV及以下配电网络。继续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卡脖子”和“低电压”问题,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可靠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南靖—龙岩段)、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龙岩段以及城镇天然气管网、天然气场站等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沼气、生物质燃气。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电力、通讯、给排水、污水、燃气等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旧城改造等实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模式。

三、加强城市开敞空间建设。加强对停车场、公园、广场、运动场、绿道、绿地、草坪等开敞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稳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城区以及各县(市、区)各建设一个体育公园,加快市植物园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提高公共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加快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新建、改建停车场项目进度,加快城区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推进沿路、沿江、环城造林绿化。构建功能明确、系统完善、兼顾多种需求、形式灵活多样、安全舒适的城市建成区绿道网络、绿地空间。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充分共享的惠及全民的信息网络,实现4G和光网全面覆盖,WLAN热点广泛覆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通信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67%,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7.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和30M,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完善宽带普遍服务机制,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和网络带宽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实施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平安城市等智慧城市应用工程。

第三节 增强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涝抗旱、森林、气象、农业、地震等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体系。创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运营,加快实施万安溪引调水工程,汀江、九龙江、闽江流域防洪工程及一批重点水库、烟草水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一、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一批蓄引调水工程,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县区的饮用水问题。加快规划论证推进一批水库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多元化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缓解部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继续推进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实施江河湖泊水系综合整治,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

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森林、气象、农业、水利、地震、人民防空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实施汀江、九龙江、闽江等重要河流及支流防洪工程,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旧城区排水设施改造,建立监测系统和完善雨水蓄滞、收储系统。实施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工程,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加强防火林带、防护林工程、重点火险区治理等项目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完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开展全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强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冰冻灾害防控。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加快城乡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支持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灾场所、消防安全、应急通信等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三、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构建覆盖所有乡村的灾害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灾情收集网络,完善和强化地方及部门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整合信息资源,完善监测及预警预报信息网络,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信息化系统。加强应急通讯装备、救灾专用车辆、抢险机械设备等救灾技术设备建设。

专栏:水利和防灾减灾重大工程

水利:龙岩原中央苏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九龙江、汀江防洪工程、闽江上游连城段防洪工程、韩江流域梅江上游武平段防洪工程,龙岩何家陂、长汀荣丰、新罗坪坑、上杭再嘉、龙岩朝前、富溪、中甲、永定光坑、武平百把寨、长汀庵杰、连城福地、永丰等12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龙岩原中央苏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龙岩市中小河流治理,龙岩市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等。

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工程等。

林业:森林火灾预警防控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防护林工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

气象: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气象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气象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遵循“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突破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深化户籍、土地、住房、投融资等改革,探索出具有龙岩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围绕全市城镇化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的目标,推进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和谐龙岩。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福建省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利用制度。加快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或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解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依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采取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形式改善住房条件。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招生。推进城市包容性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努力推动企业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业转移就业人口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城镇住房体系。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积极配合全国全省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实施一批棚户区和危房改造项目。完善安置补偿政策,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

第二节 优化城镇布局形态

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扶持和壮大县域城市,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城市为纽带、以中心镇为基础”的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划体制。加快规划体制改革,构建适应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完善各类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管制度,健全县市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体系。

二、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呼应海西城市群发展,推动厦泉漳龙同城一体化;谋划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服务功能和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公共交通、通信、公共停车泊位等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交通安全、治安监控与网侦、技侦等安全设施与城市、道路建设“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一环一轴四纵五横”主干路网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区间高速公路市政化管理,密切南翼、北翼、东肖、红坊、铁山等组团与主城区的干道联系,建成“环网相连、节点畅通、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城市路网。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并重,加快规划建设东肖新城,建设国际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社区;适时启动推进苏溪、华龙等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建成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人居社区。将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传统文化遗传基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突出打造以乡土、乡情、乡愁为主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加快推进“一市两区”同城一体化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逐步完善永定区的中心城市主体功能,推进永定区域经济从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城市经济转型,加速建设龙岩“半小时经济圈”。

三、加快发展县域城市。加强公共服务资源与产业的布局引导,提升长汀、上杭、漳平等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连城、武平等旅游资源优势、闽粤赣交界地缘优势,促进县(市)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增强集聚辐射功能,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现代内涵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县域城市。

专栏:区域发展导引

新罗区:构建“一主一副,两带支撑,五大经济协同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布局,打造全省重要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山海协作示范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及经济综合竞争力等走在闽粤赣边县(市、区)前列。

永定区:构建“北工南旅、两轮驱动、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及“一城三区、双轴联动”新型城镇化格局,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示范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行区和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增长极。

上杭县:打造“一主一副两组团”的上杭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构建“一轴一带,南拓、北扩,沿江发展”的县级城市发展思路,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蛟片区以古田“小城市”培育综合改革建设为契机,与蛟洋工贸重镇联袂协同发展,打造成为上杭县域的副中心城市。围绕“2+8”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中国绿色矿都”核心区,争创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

武平县:围绕建设闽粤赣边生态经济枢纽重要增长极,按照中部提升、东西延伸、南北拓展的思路,构建“一核、两心、三长廊”空间发展格局,打造环梁野山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传统商业、东部商贸物流、西部文化人居、南部工业与物流服务和北部生态旅游休闲与商住新城等五个组团建设,全力打造闽粤赣边山水园林式生态型中心县域城市

长汀县:突出“历史、客家、红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客家首府、大美汀州”品牌,构建“一城、一站、一带”县域空间布局,形成产城融合、功能互补、主次分明的县域新型城镇化集群。推进文化传承省级新型城镇化专项试点,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赣闽粤边产城融合扶贫开发示范区和全国知名旅游综合目的地。

连城县:构建“一心、两翼、两轴”的城镇体系,打造国际山水旅游度假城市;全国重要光电新材料、航空产业基地;全国著名生态养生养老基地;全国社会扶贫开发创新协作试点县;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县。

漳平市:发挥漳平沟通厦漳泉发达地区、连接闽赣内陆腹地的门户和重要交通纽带的区位作用,规划形成“一主(城区)两副(永福、新桥)、两轴(南北向、东西向发展轴)四区(中部、西北部、东北部、南部四个特色功能区)”的组团式布局结构,突出抓好“一江两岸”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打造闽西南铁路物流中心和山区对接沿海的物流集散地,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宜居宜游休闲城市。

四、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着眼于推动农村人口的就近就地城镇化,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宜居宜业”要求,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推动强镇扩权改革,鼓励试点镇在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就业、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强与周边乡镇互动,实现连片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经济强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城乡联结重要节点、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的新平台。重点推进省、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

五、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完善空间规划,提升产业层次,强化基础设施,拓展公共服务,推动老城区“退二进三”改造,新城区强产、开发区(工业区)布城,让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以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和龙岩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加强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互动融合,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园区城镇化,将各类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城镇外围以城郊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试点镇、特色镇建设的有机衔接,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着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比重,强化服务业重点地段、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支撑,以服务业推进城镇发展的扩容提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福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