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达近10年同期最低、水电创同期最高

2016-06-14 11:11来源:国家发改委关键词:火电项目发电量发改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扶贫是“十三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请问国家为什么要推进交通领域扶贫?下一步具体安排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谢谢

李朴民:

近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召开了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是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地区的交通出行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不足等方面的原因,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覆盖面不足,交通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偏低,交通运输仍然是贫困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短板”。

补足交通“短板”、完善交通体系、强化交通服务,对于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实现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如果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流传的非常普遍的说法。二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三是培育农村新兴消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扶贫脱贫工作,要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期我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的实施意见》,提出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双百”工程为抓手推进交通扶贫脱贫。力争到2020年在贫困地区建设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

李朴民: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实施意见》提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做到“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项目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步强化”。“硬件”方面,扎实推进“双百”工程。一是实施好“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使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在规模和质量上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二是实施好“百项交通扶贫骨干通道工程”。强化贫困地区骨干网络,着力增强交通“造血”功能,畅通道、活流通、兴百业。在“软件”方面,统筹设施建设与服务优化,不断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水平,促进交通、物流、信息化融合发展,推进交通与产业联动发展。同时,健全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标准和税费政策,加强养护管理和人员培训等。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本月6号到8号,中美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美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分歧和哪些共同的关切?谢谢。

李朴民: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

第一,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得到双方元首的高度重视和亲力推动。2014年、2015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两次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巴黎会议上,中美两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推动达成巴黎协定,为构建公平有效、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3月,中美两国元首第三次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于4月22日签署《巴黎协定》,并采取各自国内步骤以便今年尽早参加协定,充分表明中美两国为《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双方的合作全面务实有效。中美两国不断加强气候变化政策对话,并通过建设性合作推动两国向低碳、气候适应型社会转型。2013年,中美建立气候变化工作组,目前涵盖领域已扩展至载重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9项行动倡议,并就国内政策对话和氢氟碳化物开展合作。作为落实去年两国元首联合声明的重要举措,首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已于201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成功举办,第二届峰会于今年6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办,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就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这是有广泛民间基础的工作层面的进展。

李朴民:

第三,中美两国在各自国内均采取雄心勃勃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去年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一系列行动目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这是我们提出的目标。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继续加强气候行动,为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打好基础。我们也高兴看到美国正采取有效的行动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当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发展阶段、国情、实际能力和所承担的责任都不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多边框架下承担的义务也不一样,看待一些问题的出发点自然会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在气候变化领域采取有力行动,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项目查看更多>发电量查看更多>发改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