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莆田市十三五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4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 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全文)

2016-06-17 09: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装机莆田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区景点和旅游产品营销策划。采取电视广告、网络宣传、宣传推介会等措施,推介莆田旅游景区景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深入到客源集中点开展营销活动,深化旅游区域之间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发展。扶持一批旅游集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专栏9:旅游业重大工程

滨海朝圣旅游:世界妈祖文化旅游产业园、妈祖城海上乐园项目、秀屿滨海旅游建设项目、自由家营地莆田紫霄洞景区项目、湄洲岛“闽台风情”特色街区工程。

生态休闲旅游:莆田九座寺风景区及仙水洋景区开发项目、仙游菜溪岩景区开发建设项目、莆田市白塘湖片区旅游开发项目、宁里寨风景区。

第五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

深入推进“数字莆田”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2020年,互联网普及率70%左右,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

一、促进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医疗、珠宝、红木等一批行业领域智慧应用云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互联网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集中区和孵化器(创业园、电商楼宇),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加强“机器换工”,推动“机联网”、“厂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鼓励企业研发物联网产品,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互联网与莆田特色农产品、文创媒体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申请全国性网络支付牌照,支持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平台创新,规范发展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和众筹融资,支持莆田民间资本设立投向本市互联网企业的创投基金。

二、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应用。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示范城市,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导和鼓励互联网企业投资开发运营文化、旅游、交通、养老、健康、教育等各领域智慧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莆田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莆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信用、交通、卫生、医疗、就业、社保、地理、文化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引导和鼓励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各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推进大数据创新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专栏10:互联网经济重大工程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城市;建设互联网经济产业园、集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园区工程;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莆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数据惠民综合服务平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大数据开发示范应用等智慧云服务平台工程;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工程;大数据云计算基地、互联网创业孵化、互联网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互联网发展服务工程。

第六节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坚持“海陆联动、海陆统筹”原则,积极融入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打造海上莆田。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7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5%左右,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63%以上,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水面占海域面积70%以上。

一、巩固提升现代渔业。优化调整渔业结构,重点发展养殖、外海捕捞、精深加工、贸易流通、休闲渔业等,依托海上风电,加快建设海洋牧场。积极拓展海洋空间,发展浅海湾外养殖、深水海域底播养殖,重点建设南日、平海、埭头等大中型设施化养殖基地。培育提升“南日鲍”、“莆田花蛤”、“莆田牡蛎”、“莆田红毛菜”等特色品牌,重视地理标识、专利的申请和保护,实现品牌产品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依托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发展规模良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推进捕捞渔船升级改造,发展远洋捕捞。

二、积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依托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引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发展海上高端装备产业。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重点发展海洋生物药用中间体、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海洋微生物产品开发及海洋药物系列产品。结合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南日岛全国海洋垂钓基地建设,推进游艇帆船产业发展及相关设施建设。在沿海缺水乡镇、海岛,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前期研究。

三、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依托,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渔产品贸易集散中心。以湄洲湾北岸、兴化湾南岸两大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航运物流企业。实施科技兴海,引入海洋产业研发机构,着力特色海产品资源保护利用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和应用。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启动“互联网+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海洋信息服务社会化、产业化。

专栏11:蓝色海洋经济重大工程

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渔业、设施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建设南日岛海洋牧场,培育壮大后海现代渔业、正大对虾加工冷藏、南日集团海洋功能食品等水产加工产业园。

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邮轮游艇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服务业:建设普洛斯物流园、莆田冷链物流产业园、莆头木材集散物流基地、海西LNG物流配送中心二期等港口物流项目;湄洲岛国家海洋公园、南日岛休闲渔业旅游文化广场、南日岛和十八列岛旅游开发、平海湾旅游度假等滨海旅游项目;妈祖故居民俗村工程二期、两岸妈祖与海丝文化综合开发工程、湄洲岛“闽台风情”工程、湄洲岛一级渔港观光渔市等海洋文化创意项目。

第三章  打造改革创新新引擎

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围绕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发挥改革的最大优势,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

第一节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支撑能力,拓展新型城镇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深化供给侧改革,挖掘新增长点,培育新动力。

一、以供给侧改革打造新增长点。围绕供给侧改革促传统产业转型,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率,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围绕公共服务供给、产业转型升级等新增长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大企业技改创新和制造业提升工程、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动纺织鞋服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机器换工”、“电商换市”等创新模式,扩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以提升消费能力激活新增长点。培育和释放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兴群体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创新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信息消费、旅游休闲等新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环境,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设施,改造提升城乡流通体系,突出解决电商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激发农村消费新动能。发挥莆田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优势,促进旅游消费。

三、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新增长点。以“幸福家园”试点建设为依托,实施新型城镇化“十镇百村”工程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释放投资增长潜力。着力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形成莆田工艺美术、“四大名果”、特色海产品、花卉种源繁育等产业基地,同时开发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延伸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园、乡镇电商综合服务中心等,培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四、以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培育新增长点。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发挥莆田优势传统产业和民资优势,把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紧密结合起来。实施走出去战略,把优势产业拓展出去,把稀缺资源材料引进来,加快培育外贸新优势。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体系,支持特色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主动对接自贸区经验及辐射,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建设企业进出口“绿色通道”。

第二节  积极推动全面创新

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建设投入,拓展创新载体空间。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激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力。

一、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载体,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平台,推动自主创新网络的高效运转。提升莆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前沿,支持科研院所、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国家级培训咨询机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等在莆田设立重大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扶持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在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市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在校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各县区、街道、乡镇及企业等建立低成本、公益性、开放式运作的众创空间,特别是融入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和“三旧改造”等建设,充分利用部分园区的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双创”建设,加快建设6˙18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等线上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等对接互动模式,为政府、企业和创投机构等提供便捷的技术需求、专家项目和投融资等信息。到2020年,建成2家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0家以上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60个以上,众创空间20家以上。

二、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布局。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开展纺织鞋服、新能源、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形成各县(区)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多层次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仙游县依托仙游古典家具博览城、国际油画城等专业市场,延伸和布局现代文化创意、智能化家居、数控雕刻设备、自动化木工机械等产业链研发创新平台;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生态园林等,设立农村创业创新驿站;依托仙港工业园,建设专用机械装备研发中心。荔城区依托荔城经济开发区,发展鞋服工业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创新产业;借助总部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莆田工艺美术城,建设一批国家级黄金珠宝首饰技能大师工作室。城厢区依托华林经济开发区、电商未来城、安福电商城等,提升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创新能力。涵江区依托莆田国家级高新区,提升现有科技孵化器功能,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莆田分中心,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国家级企业科技孵化器。秀屿区依托福建健康产业园,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材创新产业;依托石门澳化工(纺织化纤)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精细化工及产业链研发中心;依托上塘珠宝城,建设银饰设计加工基地。北岸依托东吴临港工业园,建设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研发中心。湄洲岛依托妈祖文化,衔接“一带一路”,重点培育发展妈祖旅游创意产品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空间。

三、推动产业链向高精尖延伸。依托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全面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为切入点,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互联网+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制造和运用。做强做优合成纤维、高性能鞋材面料、环保鞋胶和清洁涂料等新材料产业,提升新型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其他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有竞争力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以上。

专栏12: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重大创新服务平台:“6˙18”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莆田高校(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创新基地。

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全国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基地,高端面料研发基地,海上风电研发检测中心,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装机查看更多>莆田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