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辽宁沈阳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 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等发电装备(全文)

2016-06-24 08: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辽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6:50.4:44.9调整为4.7:48.1:47.2。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20.7亿元,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机器人、航空、IC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市进入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行列;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占GDP比重达到47.2%,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试点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速,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75.5%。

四、发展空间持续优化

做优发展空间取得积极进展,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棋盘山开发区与浑南新区合并,设立浑南区,三好街地区划归和平区管理,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更加明显。大浑南地区建设日新月异,浑南新城功能进一步完善;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竞争能力快速提升,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东汽车城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产业集聚区;蒲河生态经济带加速推进,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金廊工程对产业的承载力和项目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建设全面推进,新城新市镇成为吸引各方投资的新空间。

五、城市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和品位持续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桃仙机场T3航站楼、沈阳北站南、北广场、沈阳站西站房、沈阳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沈丹高铁投入运营,三环高速路、四环快速路、东一环、东二环快速路一期工程、南二环快速路、西北二环路高架桥、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北海高架桥等路桥建设改造竣工通车,地铁4、9、10号线、地铁2号线北延线、南北二干线快速路、五爱立交桥、长安桥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便捷快速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行列。

六、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宜居之都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扎实推进,辽河、浑河、蒲河、棋盘山、卧龙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治理效果明显,蒲河生态廊道三年综合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卧龙湖成为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南部污水处理厂以及浑南桃仙、于洪马三家、沈北蒲河北、康平东关等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生态市建设成果显著,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东北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法库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宜居达标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6664元,是2010年的1.65倍,年均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498元,是201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1连涨”,城镇居民医保及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启动,医疗救助封顶限额和定点医院取消限制。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89.3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0%。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医药卫生改革纵深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加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多项文化精品获得国家文华大奖,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并在辽宁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取得金牌、奖牌、团体总分第一名,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沈阳”建设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第四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一、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仍未彻底从传统管理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主要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健全,产权多元化程度不高,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进入存在障碍,民间资本准入放开进展比较缓慢;金融与产业融合缺乏驱动机制,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的制约日趋明显,放管结合、优化环境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市场与政府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

二、创新能力尚显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14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248户,占规上企业的6.4%。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动力不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尚未形成全链条、贯通式的有效平台。自主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三、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增长乏力,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新兴产业体量偏小,支撑作用有限,难以弥补传统产业萎缩带来的缺口;服务业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总量不大,增速不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相对不高,整体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多峰少。

四、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短板

根据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确定的五个监测子系统32项具体监测指标,截至2014年,我市尚未完成的指标还有11项,其中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环境质量指数和廉政指数等指标实现程度偏低,需要在未来五年加以重点推进实施。同时,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需要精准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第五节总体环境

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拥有的基础前所未有,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十分艰巨。

从我市看,经济正在趋稳向好,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特别是经过十多年振兴发展积累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日益壮大,新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是我市迎来的最大机遇;中央把沈阳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更是我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难得的机遇;“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沈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二章发展构想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以“四个驱动”为重要引擎,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与增强内生动力相统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全面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促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把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改革促开放,真正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三是坚持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把城市发展置身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进,进一步明确协同发展思路,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实现城市发展新提升和区域发展新跨越。

四是坚持经济建设与优化生态相结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进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机结合。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一致。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任务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保持全社会改革振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保持全市人民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是: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转方式、调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以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2.深化改革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若干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3.创新驱动发挥引领效应。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创新能力明显增强,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4.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巩固、扩大商贸流通中心功能,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智慧沈阳”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构筑以航空运输、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系统,基本形成服务于沈阳经济区发展、辐射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和现代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5.生态宜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雾霾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适宜人居的优美环境。

6.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5%和8%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7.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辽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