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扬州市十三五规划:控制常规火电厂建设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五大产业(全文)

2016-07-14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扬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力振兴高等教育。延展、完善和提升扬子津科教园区,全力支持扬州大学等驻扬高校发展,积极促成扬州市职业大学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江海学院申办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加快推进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广陵学院建设,着力引进一批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社会实用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来扬办学或兴办研究生院、研发机构和实训基地。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中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提升 “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水平,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到2020年,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覆盖率分别达100%、90%、100%。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鼓励拓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在扬高校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生规模。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建立外籍教师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外教覆盖率。

专栏7:“十三五”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1.实施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充分考虑人口政策变化等因素,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加快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新建学校达到省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推进适度规模办学,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分别不高于6轨、8轨、10轨、16轨的学校比例达90%以上,中等以下学校达到适度班额的比例达85%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按《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Ⅰ类要求配备,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按《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配备实验实训装备。

2.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省定改薄项目;到2020年,全市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省优质园占比达90%以上。

3.实施市区中小学布局联动调整工程。按照“先建设、后撤销、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施教区划分、就近入学、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因素,重点对老城区、东北片区的市直部分初、高中学校以及区属中学实施布局调整,计划于2018年到位。建成市特残教育学校。

4.实施农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布局,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8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达省优质园办学要求。加大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幼儿园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和管理。

5.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扩大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引进一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到2020年,60%的普通高中达省四星级标准。

6.实施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一心四区”建设,以扬子津生态廊道和高旻寺构成区域“绿心”;北部片区以现有高校为基础,打造成以科教研发功能为主的片区;东部片区沿古运河形成高等教育、研发、生产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片区;南部片区以九龙湖为中心,形成以高等教育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片区;西南片区打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集中片区。

第七章绿色引领 建设美丽宜居新扬州

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宜居新扬州。

第一节加强生态财富累积

严守生态红线,优化生态布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不断累积生态财富,将生态打造成为扬州的第一资源、第一品牌。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实施《扬州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工作,按照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落实空间用途管制,按照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更加清晰的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控制生产用地增加幅度,对土地用途进行严格管制,整合现有生产空间;保障生活用地,提升生活空间品质;保障生态用地,逐步扩大生态空间。到“十三五”末,耕地保有量保持31.44万公顷,生态红线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0%。

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加快廖家沟中央生态公园、三湾城市公园、扬子津科教园区生态公园等建设,基本建成全市10大生态中心,努力实现市区各个板块、各县(市)城区CAD(中央活动中心)、CEAD(中央生态活动中心)全覆盖;规划建设一批乡镇、村(社区)体育休闲公园,推进垂直绿化和环城慢道系统建设,串联城市各类公园和生态中心,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体系。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农田防护林、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等林业重点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4%。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南水北调清水通道为核心,强化七河八岛“四控一禁”,实施一批生态红线保护、植树造林、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成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湖泊涵养功能区,南水北调输水廊道和淮河归江水道水质稳定优于Ⅲ类水水质。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探索建立全市主要河流及跨县(市、区)河流交界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形成区域联动、部门协作格局。完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有实力、有实绩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运营,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第二节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推广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切实提升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水平。

加强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水、材料、矿产资源等消耗强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进以园区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节水工程;加快以灌区节水改造为主的农业节水工程,新增、改善灌溉面积73万亩;抓好城镇节水、生活节水,对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灌区、社区,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应对土地等要素资源出现的供给投向变化,促进节地水平与产业效益双提升,实行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开展土地复垦整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到“十三五”末,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1%以内。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探索和建立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确保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65%以下。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施工业绿色发展“十百千”计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能效领跑者奖励制度,全面推进项目节能量交易,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

全面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切实将循环利用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完善全社会资源再利用的循环体系。全面实施市级以上开发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完善循环经济链条,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省级以上开发区、50%以上的市级工业集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推进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以“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静脉产业发展,推进高邮苏中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高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探索碳捕集利用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碳排放考核管理,促进电力、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实现碳排放零增长。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充分用好生态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开创扬州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态和效益。鼓励发展环保产业,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前布局再制造产业,结合汽车、机械等产业发展优势,提升废旧汽车核心部件和大型机械的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水平。

第三节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提升城乡综合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实施碧水工程。以全面实施“清水活水”工程建设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深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对城区170平方公里范围内39条二至四级河道进行整治,实现市区河道清淤常态化、周期化,市区水系、生态补水优化调度,提升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全面消除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加强重点骨干河道排污口监管和整治,严格落实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特种养殖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截污清流”工程,对全市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正常运转率。全面完成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备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到2020年,全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实施蓝天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协同推进工业废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渣土车和施工扬尘等污染防治。提高企业环境准入标准,限制高污染工业发展,加快淘汰老旧车船,大力整治燃煤小锅炉和烧烤油烟,继续推行施工场地标准化管理,对渣土运输实行全过程监控。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大黄标车、“冒黑烟”车辆查处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实施重点工业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重点抓好扬农、联环、裕华等剩余市直8家企业“退城进园”,全面推进各县(市)城区安全环保敏感企业转型搬迁。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完善大气污染防治预警应急预案、构建区域应急体系。

实施城市综合管理工程。以“洁化、绿化、亮化、美化”为目标,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养护体系、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绿化建设养护体系、城市照明管理体系、停车设施建设管理体系、违章违法建筑和户外广告设施管理体系、“数字城管”综合协同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长效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持续推进马路市场、流动摊点、广告店招、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加快市区农贸市场、临时疏导点等的建设管理。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加大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和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力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法制意识,形成全民协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栏8:“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1.江淮生态大走廊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包括8大工程:一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水污染治理工程;二是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良好湖泊建设工程;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四是淮河入江水系和城镇“黑臭河道”治理工程;五是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程;六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七是生态廊道及湿地建设工程;八是十大生态中心建设工程。

2.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工程。重点推进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燃煤锅炉整治,深化工业大气污染源、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完成10方面31类1100项治理工程。

3.市、县(市)重污染企业搬迁与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6月底前完成扬农化工、联环药业、通裕集团、裕华织造、扬大奶牛场搬迁;2022年底,各县(市)主城区范围污染企业全部完成转型搬迁改造。加强搬迁企业遗留场地风险评估工作,实现污染场地生态修复全覆盖。

4.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工程。分期分批对各类工业园区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实施园区企业清污、雨污分流改造,经预处理达标后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各企业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或指导性清洁生产;组织对园区及周边河流、沟渠进行全面清淤,实施生态修复,绿化美化园区环境。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高邮电池产业园进行循环化改造。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全面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2020年,全市300个以上自然村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所有城镇实现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

第八章 文化强市 提升名城核心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围绕人的精神建设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优质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知行合一”为载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发挥扬州日报、电视台、扬州网等媒体主阵地作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积极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城市荣誉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打造“寻找最美系列人物”、“扬州好人进万家”、“诚信企业”等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品牌,让广大群众学有方向、做有榜样。弘扬“勤劳节俭、孝慈礼让、崇文重教、行善积德、文明健康”的好家风,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深化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市民争做勤奋勤勉、文明文雅的扬州人。

第二节繁荣公共文化事业

突出文化惠民,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著增强文化服务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保障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新大剧院和广陵、高邮、江都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倡导全民阅读,全面推进书香扬州建设,推动优秀文化的普及传播,营造爱读书、好读书的城市风尚。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载体和平台建设,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成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完善扬州市“四位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宗教活动场所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非遗文化和大众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社区艺术节、合唱和广场舞教学培训、文艺惠民“六进”等公益文化活动,提升 “周周看扬剧”、“曲艺天天演”、“音乐周周赏”等惠民文化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彰显扬州特色的“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推出具有扬州城市魅力的“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扬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