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有序建设燃煤火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

2017-01-05 16:2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机组热电联产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联手打造健康中原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促进医疗资源跨区域和向基层流动。推进市级综合医院、紧缺型专科医院、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鼓励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

依托现有机构,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或大型医疗企业集团,建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大型医院跨区域统筹设置分支机构,实现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医疗机构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洛阳、郑州、开封等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和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跨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风貌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联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加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重要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保护扶持计划,支持豫剧、晋剧、蒲剧、曲剧、越调、宛梆、上党梆子、泗州戏、坠子戏、二夹弦、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等地方戏开展“名家传戏”品牌剧种的保护传承,加强县级文艺院团综合排练场所建设,改善创作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发展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知名品牌。

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加快主流媒体战略转型,推动与海外华文媒体紧密联系合作,培育服务中原、面向世界的大型传媒集团。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原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网络建设,完善应急广播体系。

全民阅读工程。举办“书香中原”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强化法律制度、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保障,努力维护区域公众健康安全。

联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推进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直接兴建医疗机构或规范有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等,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鼓励联建或跨市共建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休闲相结合的医疗健康服务小镇(区)。广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开展区域性体育赛事。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环境,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文化。

第三节共建人力资源高地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共享水平。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加强城市群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支持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鼓励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若干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鼓励中心城市围绕产业集聚区(园区)建设需求,重点建设产教融合、开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打造若干个区域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小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就学。

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立覆盖城市群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共建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强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推进普工向技工转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支持开展跨区域技能培训项目。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师、高级技师联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

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实施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区域内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资质互认。加强城市群内人才制度衔接,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第四节推动社会保障联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职工社会保险比例,基本实现区域内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加强区域养老保险、老年福利等方面制度对接,进一步简化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接续等手续,逐步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转型治理,建立跨省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联合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信用信息互通、互认和互用。强化平安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食品药品安全防控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提升防灾减灾应急、突发事件预警、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防管控联动机制,推动社会治理由单个城市向城市群协同治理转变,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

第九章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一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全面融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以陆桥通道为主轴,依托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串联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强与沿线城市和沿海港口群的联系,形成连接“一带一路”的东西双向战略通道。完善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农业、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经贸、科技、旅游、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支持在郑州等城市共建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沿线国家有关地区共建互建经贸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郑州等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强化货源支撑,完善运输组织,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节建设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战略平台。复制推广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经验,推进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工作。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加快推进郑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积极承办国际性会议(展),共建中原城市群联合招商和商贸合作平台。

提高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既有大型活动知名度。支持各城市组团参加各类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航空港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加快推动郑州机场形成覆盖全球、通达各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迈进世界级主要货运枢纽行列。探索发展高铁货运,研究开展空铁联运试点。加快推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联动”发展,打造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国际货运格局。做大做强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飞机维修中心,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合规审慎扩大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业务规模,建设全球性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内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机场因地制宜发展临空经济。

推动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支持城市群进一步完善口岸布局,提升口岸功能,构建全方位口岸开放体系,打造集综合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口岸经济,加强口岸检验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确保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积极支持城市群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实施区内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支持郑州航空口岸开展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适时申请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进一步改进口岸通关服务,依托电子口岸平台推进省域单一窗口建设,加快口岸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通关改革,提升跨地区通关便利化水平。

第三节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战略腹地效应,深化与京津冀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合作,引导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向中原城市群转移。积极开展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拓展与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等城市群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旅游、物流、金融会展等领域联动协作,实现共赢发展。支持三门峡、运城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支持鼓励安阳、聊城、邢台、邯郸在推动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开展区域合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