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贵港市工业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加快建设热电联产等能源项目(全名单)

2017-04-10 14:1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分布式能生物质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能源及新材料。主要包括:平南县环保发电厂项目、国电贵港白花山量110MW风电项目、中广核港南木格130MW风电场建设项目、中国华能贵港七星岭60MW风电场项目、中国华能贵港镇龙山50MW风电场项目、中电桂平2×60MW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60MW农业光伏发电项目、贵港港南区岑西农业大棚光伏发电一期60MW项目、玉柴桂平农光互补60MW光伏发电一期项目、中电国际贵港新能源基地2×6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项目等。广西桂平市中德源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中德源新型建材项目、广西贵糖(集团)碳酸钙项目等建设项目。

新能源汽车及电动车。主要包括:华奥新能源汽车项目、广西久久星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广西益达新能源电动车项目、覃塘产业园年产15万辆四轮智能电动轿车项目、覃塘产业园年产5万台电动物流车项目、广西骊驹车业有限公司50万台整车组装项目、桂平市顺源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电动车项目、贵港市荣泽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年组装2万台整车项目、贵港市昌帆电动车有限公司年组装1.5万台整车、广西本太郎车业有限公司30万台整车组织项目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南宁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整车展示及OEM基地项目、玉林电动车行业协会70万台电动车生产制造项目、贵港市高彪电动车有限责任公司电动三轮车生产及18万套配套件项目、广西五羚祯恒电动三轮车有限公司10万台整车组装项目、南宁市天立宏电动车有限公司1万台整车生产项目等电动车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依托西江重工基地项目,重点打造贵港市产业园船舶工业集中区,培育发展油气混合动力船舶、游艇、特种船、工程船、公务执法船等的研发和制造;打造桂平市(西江)造船工业集中区;实施广西荣华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万台农业耕作机械生产线,引进年产9万台农用车生产线,年产20万台小型农用机械制造项目等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项目。

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港北区西江产业园赛尔康电子项目、贝丰国际(贵港)科技产业园项目、覃塘区电子科技产业园电脑和电子通讯元件、建颖科技电器;招商引进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玩具、智能手表、智能眼睛等智能终端产项目。平南县万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生产项目;积极引进生产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测量控制设备等船舶电子产品项目。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以园区发展为核心,以企业内部循环为基础,以上下游产业大循环为目标,构建我市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合理布局园区和工业聚集区企业、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活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小循环产业链,在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废物、能量和信息交换机制的大循环产业链。鼓励园区内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排污权交易、碳交易平台、能源交易平台等以互联网管理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大数据平台,通过该平台建设,促进园区内资源、能源、人力等合理配置,达到资源、能源多级利用,污染物合理排放。

专栏2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工程

贵港市产业园区。加快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依托华电贵港电厂热电联产项目、贵糖搬迁技改项目,建立热电联产为基础,制糖浆纸产业为核心的全面循环经济产业园,并通过延长和拓宽园区产业链,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将园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全国闻名的热电联产绿色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江南工业园、石卡临江产业园建设,支持华润水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完善石灰石—水泥—新型建材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技术,推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建立皮革城封闭循环产业链,实现制革行业废水、废渣的“零排放”;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废旧零部件回收体系,建立废旧零部件拆解、再制造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循环产业链。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加快中国东盟电动车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以电动车电池回收—拆解—再制造为主的新能源电动车循环产业链。

覃塘区产业园区。以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为核心,利用周边木业企业加工边角料、甘蔗渣等作为燃料进行发电,同时向周边木业企业进行集中供热;利用木材加工边角料等进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合成人造板材,建立以固废交易和能源交易为基础的园区循环经济交易平台。

桂平市产业园区。建立中水回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陶瓷产业循环产业链,积极打造绿色陶瓷制造之路。

平南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碳酸钙建材产业,构建石材矿山开采—板材和工艺品—边角废料回收—重质碳酸钙超细粉—合成人造岗石—新材料(涂料、塑料母粒、新型建材等)—碳酸钙固废综合利用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打造我市重要的碳酸钙循环产业聚集地。

广西贵港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以贵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带动餐厨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废物资源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并通过强化园区内部协调管理,加强企业间资源、能源联系,打造一体化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并不断引进节能环保产业研发中心、设备制造产业等,丰富和发展产业园内容,打造广西贵港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三、工业清洁生产发展重点工程

积极推进工业清洁生产,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电力、水泥、钢铁、陶瓷、制糖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适宜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水平,加强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专栏3工业清洁生产发展重点工程

水污染处理技术:推广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到2020年实现技术普及率60%以上;推广镁碱漂白浆化机生产关键技术,利用镁碱(或直接利用氢氧化镁)部分替代烧碱和硅酸钠,用于各类漂白化机浆生产,在基本不影响成浆质量指标条件下,镁碱替代率达到 30%~50%;广氧脱木素技术,提高制浆得率,降低AOX、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制糖行业废水循环利用与深化处理技术普及率到2020年达到95%。制革行业推行铬鞣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含铬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含铬废水污染物零排放。2017年底前落实贵港市产业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平南县工业园区、桂平市长安工业集中区等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大气环境治理工程。推进钢铁、制糖、陶瓷等行业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燃煤小锅炉、行业VOCS排放治理工程。

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重点开展尾矿库治理、制浆企业白泥治理、城镇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等。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科学技术局、财政局、住建委、交通运输局、统计局、产业园区等部门为成员的市工业绿色化发展领导小组,研究、组织贵港工业绿色发展事宜,将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动贵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结合贵港市工业绿色发展现有基础,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工作方案和鼓励政策;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工作体系,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各有关部门按要求切实履行部门职责;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指导和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

二、完善支持政策

统筹用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中小企业改造、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渠道及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PPP)模式,集中力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工业绿色发展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等,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打造绿色产业链、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依法给以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健全差别电价、阶梯式水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推进机制,建设和完善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奖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及环保装备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将绿色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

三、健全法制建设

制定我市在工业绿色制造、改造、绿色产品等方面的法律监督机制,推动我市工业绿色发展,依法促进各企业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技术提升和设备改进。

四、发展绿色金融

以绿色金融支持工业绿色发展,推动落实绿色信贷指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积极研究设立工业绿色发展基金,建立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联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

五、强化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指导各县(市、区)、各园区和行业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共享。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技术专业组织,突破关键技术。

六、完善人才保障

鼓励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领域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积极落实贵港市对引进人才在安家落户、奖励补贴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共同努力,加快培养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产业紧缺人才;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我市工业绿色发展技术装备瓶颈,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逐步完善我市工业绿色发展人才的支撑体系。

七、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大力传播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成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认知和参与热情,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加强社会监督,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产业、社会及生态相互和谐发展的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查看更多>生物质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