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中国城市能源发展的首个素描画像 ——国内首个《中国城市能源报告》发布

2018-10-19 08:26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城市建筑用能画像

建筑用能总量特征

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隐形主场。2016 年,我国建筑用能9.06 亿吨标准煤,虽然建筑用能直接占比为20%,但是,建筑在建设阶段消耗能源巨大,建筑用钢占我国钢材消费的比例超过50%,房屋水泥消费占总产量的60-70%。从全使用寿命周期来看,建筑行业相关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

建筑能源消耗仍处于持续增长期。2016 年,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352.3 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建筑229.3 亿平方米,公共建筑 123.0 亿平方米。2011 年至 2016 年,我国城市建筑面积年均增长5.3%,其中城镇住宅年均增长3.8%,公共建筑平均年均增长 8.8%。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能耗保持长期增长态势。2016 年, 我国城市化率57.4%, 比2012 年提高了4.8 个百分点, 2020 年城市化率预计达到60%。建筑用电梯、空调等高耗能设备快速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生活用能需求强劲增长,也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能耗保持长期增长态势。

建筑用能结构特征

降低公共建筑能耗是提升城市建筑能效的关键。公共建筑是城市建筑能效。2016年,公共建筑能耗总量是城镇居民建筑的1.06倍,但是公共建筑面积却仅为城镇居民建筑的50%,究其原因是由于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大大高于居民建筑。据测算,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30.2kg标准煤每平方米每年,是居民建筑单位面积能耗的2.3倍。公共建筑能耗主要包括空调用能、照明插座用能、办公用能、动力用能以及特殊用能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建筑空调用能为主,占公共建筑总能耗的50%-70%。我国公共建筑多采用大玻璃幕墙等遮阳隔热性差材质,导致内部发热量大、空调期长等问题,造成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大大超过居民建筑。

建筑用能演进特征

城市建筑与分布式光伏、光热、地热能利用相结合渐成趋势。目前,开发建筑屋顶、立面等城市空间进行分布式太阳能利用得到大幅推广,利用地热能为建筑供暖制冷也取得良好效果。2016 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1GWp,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量116 亿千瓦时。太阳能光热利用10 年平均增速17.8%,2016 年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4.6 亿平方米,其中,城市集热利用面积3.4 亿平方米。2016 年我国城镇新增浅层地热能应用建筑达到4.78 亿平方米。

建筑用能管理特征

城市建筑能源管理总体仍处于重建设、轻运营状态。我国先后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建筑节能实施标准,对建筑建设阶段能源消耗进行控制。目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城市新建建筑中已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筑运行阶段的能源管理也正在逐步开展,国家住建部在33 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已经对9000 余栋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但是,从目前运行实际分析,能耗监测平台难以维系持续运行,能源数据统计质量缺乏保障,全面系统开展建筑节能困难。

四、城市交通用能画像

交通用能总量特征

我国城市交通用能总量逐年上升。我国城市交通用能由2012年的3.26亿吨标准煤,增长至2016年的3.97亿标准煤,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2012年的9.8%上升至2016年的10.7%,增加近1个百分点。

私人汽车迅猛增长是城市交通用能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08-2016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1.35亿辆,私人汽车贡献了其中的1.28亿辆,约占汽车保有量增长的94.8%。据估算,2012年-2015年城市交通用能增量中,私人汽车用能增量分别贡献了34.0%,43.2%,57.5%及42.3%。

交通用能结构特征

天然气、电力等清洁用能的比例升势初显。从2011年至2016年,交通领域中的天然气用能占比从2.0%提高至3.0%,提高1个百分点,电力用能占比从0.8%提高至0.9%,提高0.1个百分点。

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充电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领先。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开始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2017年,我国电动车销量77.70万辆,比2013年增加43倍,纯电动汽车保有量接近150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保有量80.1万辆。2017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1.4万根,私人充电桩数量23.2万根,车桩比达到3.8:1,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数量全球第一。

交通用能能效特征

治理拥堵能耗对于提升城市交通用能能效不容忽视。2017年,我国26%的城市通勤高峰处于拥堵状态,55%的城市处于缓行状态。机动车低速条件下运行的单位里程能源消耗是正常行驶速度条件下的3倍以上,缓解和预防城市交通拥堵对控制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率对于提升城市交通用能能效不容忽视。研究数据表明,城市公共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约为私人小汽车的1/4。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出行的公交分担率处于10~30%之间,距离国际上公交分担率较高的城市50%~60%左右的水平有较大差距。按照目前我国城市用能结构及公交分担率估算,城市公交分担率每提升1%,可以降低城市能源消费量万分之七至万分之八。

40个样本城市画像

《中国城市能源报告(2018)》选取了4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40个样本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37.4%,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3%。样本城市涵盖不同行政级别,包含4个直辖市、11个副省级城市以及25个地级市;覆盖不同资源禀赋,9个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31个属于普通型城市;覆盖不同发展阶段,15个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14个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11个城市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城市能源变革短期进展特征

样本城市能源变革均取得积极进展,但不同城市的变革速度与水平存在着不平衡。联合研究团队开发了专门的城市能源变革进展指数反映城市能源变革的进步程度,采用的指标体系包括能源基础设施、能源消费、能源供给、环境改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共计34个指标。

用城市能源变革进展指数衡量2013年-2017年40个样本城市的能源变革进步程度,结果表明各个样本城市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40个样本城市整体衡量,年均增长6.8%。2013年-2017年,能源变革进展最显著样本城市五年累计增长73.3%。

城市能源基础设施提升明显,可再生能源发展爆发式增长。40个样本城市人均能源基础设施投入5年累计增长57%,节能环保预算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累计增长34%,城市供电可靠性、燃气普及率等方面能源变革成效显著。40个样本城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总体呈爆发式增长,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提升。

城市能源变革长期演进特征

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城市具有更大节能潜力。2017年,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样本城市重点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值用能下降率在10%以内窄幅波动,表明城市主要用能消耗强度趋于稳定;处于工业化后期的样本城市重点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值用能下降率波动范围明显大于后工业化时期样本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样本城市波动最大,表明能源消耗具有更大下降空间。

后工业化城市能源与经济脱钩趋势显现。1995年-2016年,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样本城市北京能源消费总量和GDP总量增速逐渐趋缓,并且能源消费总量环比增速低于GDP环比增速、波动较小并趋于稳定,说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弱脱钩”特征。特别在2005年,北京的能源消费总量环比增速小于0,能源与经济的关系处于“强脱钩”状态。

城市能源变革动力特征

城市能源变革动力需要赋能。运用能源技术、能源政策、管理支撑等方面8 个指标对 40 个样本城市进行能源变革动力评价,北京、苏州等 4 个城市得分在 70-81 分之间, 15 个城市位于 60-70 分之间, 21 个城市的城市能源变革动力得分不足 60 分,超过半数。城市能源变革动力需要进一步培育,特别是在技术赋能、政策保障、管理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物质发电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