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水电建设成就与展望

2018-10-30 12:02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郑声安 彭程关键词:水电水电建设水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科学规划,促进水电持续发展。

一是做好全国水力资源普查。新中国成立后,燃料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分别于1955年、1958年、1977年~1980年和2000年~2003年期间组织了四次全国水力资源的普查与核查,基本摸清了我国水力资源的状况。根据近期河流规划和小水电复核成果,我国大陆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

二是大力开展河流水电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制的第一个流域规划,随后开展了长江、珠江、黑龙江、沅水等大江大河规划。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陆续编制了金沙江中游、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游、雅砻江(卡拉至江口)等一批高质量的河流规划报告。2000年以后,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电前期工作安排,相继开展并完成了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中游、黄河上游(湖口至尔多)等河流水电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高质量的河流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保障了流域梯级电站的健康有序开发,多目标优化,充分发挥了水电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是不断完善水电基地蓝图。随着河流水电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大水电基地,逐步扩充完善,最终形成了包括金沙江中下游、长江上游、澜沧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怒江、黄河上游、南盘江红水河、东北诸河、湘西诸河、乌江、闽浙赣诸河、黄河北干流和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等十四大水电能源基地的开发蓝图,统筹谋划,为我国水电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分批次滚动开展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抽水蓄能选点规划,以此为基础,有序推动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和开发建设工作,满足抽水蓄能电站发展需要。

突破瓶颈,加快水电开发进程。

一是突破资金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电力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但因为水电建设投资相对较大、回收周期长,我国水电发展主要受到资金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国先后实行拨改贷、推出集资办电政策,并在鲁布革、天生桥二级、五强溪、岩滩、水口、十三陵抽水蓄能、二滩、天生桥一级、大广坝、凌津滩等水电站引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协力基金贷款,推动了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突破体制束缚。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水电建设管理体制一直采取“政府统管”的模式,基本特点是“建管分离,收支分离”,政府调配资源。改革开放以后,从投资包干责任制、概算总承包等过渡模式,再经历了鲁布革招标承包制的冲击,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以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为内容的三项制度,进而发展到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通过体制变革,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了水电建设领域,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水电开发建设的进程,大大提升了建设运营水平。

三是突破技术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基本方略,在国家的统一组织下,以重点工程为依托,连续开展了从“六五”开始的五个五年水电科技攻关计划,并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企业投入的重大基金支持,立足世界水电前沿,解决行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并逐步转化为技术标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工程技术、装备技术全面赶超世界水平,充分发挥了中国水电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为水电技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持续改进,实现移民妥善安置。

移民安置是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40年来,水电移民政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补偿标准稳步提高,安置效果越来越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电移民安置和支持后续发展之路。

一是建立健全水电移民法律法规体系。水电移民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健全,形成了《土地法》《水法》及移民条例、技术标准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理顺移民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水电移民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工作责任不断明晰,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公示、听证、充分听取和采纳移民和安置区群众意见,主体设计单位技术总负责,移民综合设计、综合监理和独立评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与审计稽查,规划调整和设计变更管理、补偿标准动态调整、矛盾协调化解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完善。

三是确立水电移民安置规划法律地位,兼顾移民现实利益和长久利益。补偿、安置、后期扶持与发展并举是中国水电移民工作的重要特色。从重补偿搬迁,逐步到既重视移民补偿搬迁,更注重移民安置,既注重移民搬迁安置,更注重移民生产安置和长远发展。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文件科学涵盖全过程,作用逐渐凸显,已成为法律法规规定的移民安置实施依据。移民安置方式不断创新,基本实现移民安置后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并着手探索库区和移民后续发展支持和水电建设利益共享政策。

与时俱进,践行水电绿色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和技术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水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确立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同时也拉开了水电环境保护工作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序幕。1988年,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推进了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进入21世纪,水电开发由单一电站向梯级电站扩展,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全面深化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开展了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河流水电规划或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动制定了《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规范》等环境保护技术标准。

二是持续创新技术。不断开展生态流量、低温水缓减、鱼类保护等重大关键技术课题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在水电开发的过程中,同步规划、设计、建设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先后建成了光照水电站分层取水设施,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长洲水电站鱼道等标志性环境保护工程,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全面推广,以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是探索全过程管理。针对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环境影响,自21世纪初,我国在龙滩、公伯峡水电站等重点水电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水电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规范开展水电工程下闸蓄水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有序推动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开展流域水电综合监测,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水电绿色可持续发展途径。

形势与展望

形势与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历史变革,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把发展水电作为能源供给革命、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水电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构建绿色流域和综合能源基地。随着全国各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持续推进,一大批巨型、大型水电工程相继投产运行,各大流域梯级水电站群逐步形成,构建绿色流域,打造多目标、功能完备的综合能源基地成为水电发展的时代主题。总体方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实现流域规划目标,推动综合效益巨大的龙头水库建设,完善水库群多目标服务功能,推动水风光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综合利用多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三是制定流域的生态治理和修复规划;四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统筹考虑水电的多目标功能,揪住流域梯级电站价格形成机制这一“牛鼻子”,科学有序解决水电经济竞争力问题和同一流域多市场主体的联合调度和竞价体制机制问题,建立梯级联合调度运行和利益共享机制;五是建立流域综合监测和智能监管体系,为流域管理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推动高比例非化石能源替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能源革命”重要论述精神,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有序推动非化石能源从增量替代向存量替代的转变,适应和引领世界能源发展的潮流。为了实现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水电发展任务主要包括:一是继续推动十四大水电基地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二是适应新能源的快速增长需要,推动电力系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水电运行灵活的优势,规范有序实施常规水电扩容改造和深度调峰,加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受端服务柔性电力系统,在送端充分利用已建输电通道,实施水风光互补。

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形势下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将水电作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重要母体,更多更好地惠及移民,惠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既是“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动能,也是水电发展的新动力。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推动水电税费和税费分配的变革,向移民和地方倾斜;二是有序开展移民后续发展规划,通过水电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提供后续发展资金支持。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是世界能源格局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和我国能源合作迈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一带一路”为依托,着力打造国际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未来中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电国际合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通过和周边国家的能源互联互通建设,促进全面合作和共同发展;二是打造一个高水平的“绿色科技水电”标准体系,加深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三是深度参与国际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治理体系建设和规则制定。

发展目标。2020年前,深入推动西部各大水电基地建设,安全、有序推进两河口、双江口、乌东德、白鹤滩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其他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龙头水库开工,尽早形成比较完善的流域开发格局和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把握水电开发的客观规律,有效解决西南地区水电弃水问题;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监测调度手段,建立健全水电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步伐;开展水电扩容深度调峰研究,推动典型流域开展梯级优化规划和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到2020年,大中型水电装机2.6亿千瓦,小水电装机0.8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0.4亿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

2035年前后,全面建成生态环境友好、防洪体系完善、水能水资源利用高效、移民共享利益、航运高效通达、山川风光秀美、人水自然和谐的十三大水电基地,全面开工建设藏东南“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基本完成流域水电扩容改造,打造水风光互济的综合能源体系;深入推动适应电力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助力智能电网发展;建立和巩固中国绿色水电标准,深度参与国际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治理体系重构,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工程实践。到2035年,大中型水电装机3.6亿千瓦,增机扩容超过1亿千瓦,小水电装机0.8亿千瓦~1.0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超过1.2亿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7亿千瓦左右。

2050年前后,全面建成十四大水电综合能源基地;国际合作继续深入,为全球水电和高比例非化石能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到2050年,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亿千瓦左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水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