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论坛(III)风电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展中报道(2)

首先我们请新疆金风的执行副总裁吴凯先生介绍一下。

吴凯:在之前主办方给我安排一个题目,就是自主创新跟技术引进的关系。

金风科技作为中国比较早进入风电行业的主机厂之一,应该说我们也是受益于这样的技术引进。根据我们的技术引进结合自身的能力,逐渐健身了我们对风电的认识。我们走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结合国情再创新的道路,这是我们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我们走了一个国际合作,整合优化再创新的阶段。目前来说,我们从第二阶段往第三阶段走的过程中,应该是广泛合作,再创新,持续创新。

创新和持续创新是一个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持续生命力的源泉。只有你通过不断创新,对于我们风电行业来说,我们才能逐渐优化成本,使风电成为更加亲民的能源。

第二,我们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环境友好性。这里包括噪音,包括它的安全,深入景观,也涵盖了我们电网适用性,能支撑未来的发展。

个人认为,其实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并不矛盾,在创新这个问题讨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在金风科技的文化里面,开放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点。在日常作为一个管理者,至少10%几的时间会用语言交通。我们中国有一个俗语,大家都很清楚,闭门造车。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创新。风电应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这里涉及到机械、电子、电器、空气动力、化工诸多领域,金风科技没有这个能力了解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整体的整合,才能更好的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

技术引进我个人认为是开放合作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汽车行业,我们看到大街上跑的比如标志206和雪铁龙的C2,相信大家也知道背后的逻辑。

当然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企业,不能一味的拿来,没有自己的能力也是拿不来的。只有不断的持续的,逐步的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你才能更好的创新,更好的开放,更好的合作。所以我个人认为,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它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作用。这就是我对这个议题的点滴理解。

主持人:维斯塔斯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在全球当中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之一。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维斯塔斯中国总监孙立先生到场,所以请您介绍一下。

孙立:谈到维斯塔斯的技术,实际上和维斯塔斯公司的悠久历史是分不开的。

我们这个公司是在1898年建立的,但是真正开始做风机,我们是在1979年开始,根据不同的方案,最后选定了现代风机这种风机,在那时候我们就做出来的V15这个风机,55千瓦,非常小。但是那个时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风机要能转20年。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风机目前我们在山东荣成的风机还是能够转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客户长期的效益。

从79年开始,我们就是一个不断作大,提高风叶转换的过程。到了99年我们做出来了那时候比较先进的V80,也就是2兆瓦的风机,运用了变频的技术做出来的经典的机型。

2003年我们又做出了V90,1.8兆瓦,V90 2兆瓦,V90 3兆瓦。09年我们致力于开发3兆瓦的机型,去年我们推出了V110 2.0兆瓦,V116 3.3兆瓦,V127 3.3兆瓦。这是一个简单的维斯塔斯机型的发展历史。历史的核心,我们技术创新以及为客户不断的提供新的机型,核心的核心就是我们采用的技术,推出的机型,不仅是在第一次建设的投资上,而且在运维的投资上,20年的收益上,最终要做到的就是不断降低客户的度电成本。这是我们的目标,用这个条件来采用新的技术,保证我们新的质量最核心的地方,要实现客户的价值。我就简单说到这儿。

主持人:下面请叶杭冶总工程师介绍一下。

叶杭冶:在上半场企业家论坛当中曾经提到,我们风电行业在前几年,大概三年以前,高峰的时候,有大批的企业,有7、80家主机厂进入了这个行业。当然现在经过这几年的比较残酷的竞争,剩下的企业不是很多了。

这个行业好像比较容易进,这主要因为我们标准的产品技术,主要是从欧洲引进的。这个产品早期因为都是用在中国风资源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国的华北平原,以及西北这些地区,这些地方地势比较平坦,比较辽阔,风资源都相对比较好,它的设计只要按照我们标准型的机组安装,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所以就使得大家觉得这个产品,只要从国外一引进以后,就能投入使用。

但是紧接着随着我国的陕北地区装机容量的迅速减少,我们的市场主要是在向其他的低风速地区,高海拔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山区,沿海的台风地区,向这些方向去扩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机组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标准设计的机组,如果用到这些地方,没有经过一系列技术的改进,相应的技术改善,来做更大的调整适应性,我们的机组在这些地方是没有办法很好的运行的。特别像低风速地区,我们要加强桨叶。

我们风机是从叶片开始的,它是整个机组载荷产生的源泉。叶片加长了,它的载荷就几何的增长,这样的话就要对整机进行非常分析,这就涉及到你对机组就要掌握得非常好。这就是要考验我们主机厂家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还有在并网以后运行得不稳定,还有在山区,风速变化有时候幅度非常大,我们系统根本就跟不上反应,也会造成机组大规模的脱网。还有高温地区,高海拔地区,机组的散热的问题。比如原来在华北地区,它整个环境的气温比较低,尤其是夏天还是处于风速比较低的时期。我们一般标准设计机组没遇到什么问题。

但是在南方沿海,可能在夏季,在台风季节,南方沿海的风厂很多是靠台风季节来发电的,这时候气温很高,风速也很好,在台风条件下经常会连续几天几夜都是24小时满负荷的发电,而且气温很高,这时候机组能不能承受得住温度的考验。这方面的设计,就会对我们原来整机的设计就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从我们这个公司,我们跟大的企业比是小的公司,我们这几年在特定环境下开发我们的市场。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主要针对特定环境条件来进行技术创新,来保证我们机组可靠的运行质量。

特别对国内来讲,我们应该把技术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满足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这些市场用户的需求,在这些方面来保证机组能够可靠稳定的运行。而不是我们把机组放在怎么来考虑未来搞10兆瓦机组,搞超导机组,这个对我们中国的国情来讲,从我们中国现有的基础,包括工业基础,包括设计能力来讲,不是很靠谱的。

所以解决我们现实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是我们主要的关注点。我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这个课题是很漫长的。今天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讨论得特别详细。下面需要给我们来宾一些互动的时间,我们时间需要做一些压缩。

张锋:我们远景认为今后风机的发展方向,以后在中国很多低风速的风厂,很多复杂环境的风厂如何来应对,我们远景就是发展智慧风机,你不可能针对每一个风厂,每一个情况去设计一款风机,我们需要这个风机能够自己感知环境,自己能够风况及时的调整,这样的话风机无论在发电量,包括载荷控制各方面,都会有极大的提升。

我本人有非常强的汽车行业的背景,做了汽车控制十几年,然后转到风电行业。针对风电的控制系统和汽车相比,风机是相当相当初级的。你在路上开,汽车出了点问题是不会停车的,不像我们风机,如果一个温度传感器就出了问题,它就直接停了不发电了。所以风机的发电量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通过智慧风机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提升15%到20%的发电量。

刘琦: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与质量,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我现在站在主机厂,因为我是做整机的,站在主机厂的角度来谈谈我们的认识。

中国的风力发电快速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经过了几个阶段,前期主要还是许可证,买设计这种方式快速发展,我们国内一大批企业,大部分是以这种方式。

第二阶段,是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个再创新也是要打引号的,大部分所谓的再创新,以模仿为主。我们看看国内一些机型,看看国内延伸出来的一些所谓适应不同环境的,大多是买来的图纸上面,以模仿设计,或者是再创新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中国风电要再往前发展,未来能够像维斯塔斯,GE,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靠有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要靠我们的创新能力来实现这一步。

对整机来说,技术创新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或者怎么来做,我是这么想的?风电的整机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到很多的专业,它不是靠主机厂闭门造车,靠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整机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基层设计的过程,它是需要这个行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合力,最后能够实现技术的创新。不管是以什么方式,但是它最终都归咎到主机厂进行集成,设计也应该是如此。

对机组的创新来说,我一直认为,它不是让你在一些技术方面做革命性的突破,创造性的突破,而是你怎么有效的,高效的,把一些当今先进的技术,或者成熟的技术,你集成到你的整机上来,使你的风力发电机组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紧跟国际上先进技术的步伐。集成设计需要一个全行业参与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的技术创新,首先你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其次在基层制造的理念下面,你要有一个能够把所有供应商方方面面吸收进来的开放的设计平台,你必须要建立你自己的平台。如果我们现在主机厂仅仅依赖于现在市场上所提供的商业化的软件,我认为这种创新是不到位的。你必须在商业化的设计软件的基础上,你要加以集成,你要有自己的东西,你要有自己的数据库,有自己的经验参与进去,构建出你的设计平台,对你的供应链,供应商,能够共同参与的,共同开发的这么一个平台。

第三,在设计创新当中,需要有你企业一些独到的做法,一些方方面面的追求,而不是紧紧跟在别人的后面,还是回到模仿的老路上面。

在整个创新过程当中,我觉得还有一个需要导入一个可靠性设计的理念。我跟国外的一些设计公司接触比较多,我觉得他们在整个设计当中,他们有可靠性的理念,而且有相应的手段和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在整个创新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把整机的设计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项目的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离不开质量管理,这个质量是指我们过程当中的设计质量。如果我们在这个环节我们忽视了,最后你的创新成果会走很多的弯路。

第五,你创新的过程必须要有自己全新的检测检验的手段来支撑。我们很多的设计,你需要一些检测检验手段来验证,你才能不断的走向优化。

从我们的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进行质量管理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3.6兆瓦的设计当中,我们采用系统的质量管理这么一个方式,是作为一个系统管理的工程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

第二,我们采取了PDCA的一个循环的方式。通过这四个过程不断的进行循环。

第三,我们采取的设计方式是自顶而下,自下而上,双循环的方式来推进这个设计。

第四,我们建立了项目执行过程当中一个项目检查表,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了分解,检验过程当中的成果。

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的3.6兆瓦样机退出运行了两年多,机组非常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了我们的要求。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李晓光:我先简单说几个企业的例子,一个就是海尔集团,85年的时候,张力敏总裁他做了一个策略,带领企业员工亲手砸毁了76台冰箱,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可能幕后的事情我们不了解。台前我们看到的是注重质量,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是台后在底下是不断的坚持创新,这是一个企业的例子。

另外一个就是诺基亚和苹果,诺基亚1865年成立,前期做相机或者电脑的生意,后来做手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供应商,大概在2000年左右。到今年,诺基亚已经是被微软收购,苹果通过这几年创新,发布新产品,它的市值已经达到4166亿美元,全球最大。所以这说明企业因为创新而成功。但也因为不创新,或者创新不到位而失败。

我们风电行业来看,前一段我们风电协会秘书长在风电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到德国的风电规划,到2050年要风电包括光伏,以及可持续可能发电量的比例要达到设备总用电量的80%,我们目前是2%,德国现在将近达到20%。所以风电的市场空间无限。

13年7月份,我们国家有个清洁能源峰会上也说了,包括昨天我听报告,风电一定会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主力电源,所以市场空间无限,创新空间无限。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1999-2013 北极星电力网(Bjx.Com.Cn)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 京ICP备0900330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2752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