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论坛(III)风电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展中报道(4)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今年经过三轮的评审,我们又新立项了国家973项目,由我来支持。这个项目主要做的工作,这是针对海上风机的项目,第一继续研究空气动力学问题,第二是海上气动载荷等等问题。第三针对海上动力学问题和安全性研究。

国家973项目首先一个,就是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它能否立项,首先一票否决,就是是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我们从国家层面上来看,能够立项两个针对风机的项目,可以看出国家对风机研究的重视。我们企业层面是不是重视呢?从我的接触和企业家们来接触,企业也是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也非常重视创新性研究,这是我们企业的生命线。

在这里我要呼吁,我们从一个高校的角度来讲,加强我们风电企业和我们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创新研究方面的工作。我们要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我们国家的风电产业,是从一个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要加强创新性,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开放,一个开放是对国际的开放,一个是对国内的开放。所以我们企业和高等学校的研发机构要互相支持,互相信任。

我们各有各的优点和优势,我们企业里面工程经验非常丰富,高校里面恰恰缺少工程经验,但是相对来说在研发,创新方面,有他一定的优势。所以我希望我们加强合作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我们973,我们有很多863的风电项目,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都是非常有水平的。但是成果要把它工程化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研发机构和我们的企业,要加强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来建立研发基地,也可以共同来申请国家的项目。企业对需求最清楚,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来,我们通过高等学校的一些研究,反过来再由企业在工程上如何来实现。这样我想我们就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够使我们国家的风电产业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向一个真正创新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在座的各位任重道远的工作。

提问: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我们目前国内的兆瓦级风机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我们国内的整机厂,因为中国环境的特点,推出了很多适应中国不同环境地区的风机,比如说高海拔风机,还有低风速,抗台风等等的风机,我们在吸收消化以后再创新的过程。

在目前特殊风机的标准规范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及在这个行业内没有过多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制造厂怎么保证我们的设计开发质量的?

叶杭冶:我们国家标准化建设发展速度还是紧紧跟上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在去年我们颁布了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标准,今年上半年我们又通过台风型国家标准,预计明年1月1号开始实施了。其他特定环境下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陆续制定完善,估计在明年年初都会有公布。

因为我们在东南沿海地区主持了台风的标准,在我们开发里也在很多载荷当中,增加了在台风条件下的特殊工况要求。包括高温型机组,低温型机组,我们也参与了。国内在标准规范方面,还是紧紧跟上。

提问: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吴总,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自己理解技术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创新,还有一个选择创新。

第一个选择从当前市场情况,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但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路线,对你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地方,实际上是引导市场。

第二个产品创新,低风速,超低风速,这是适应了市场需求。吴总您怎么看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的关系?

第二问一下维斯塔斯的孙总,咱们是把市场客户的价值增值,把客户价值作为市场指导方向,来指导咱们技术创新。中国现在开始海上风电市场前期的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个市场可能会有些发展的地方。维斯塔斯在中国的市场上,海上风电市场上,在产品方面会有什们样的规划?对国内制造商有什么建议?

吴凯:首先我想非常明确一点,技术创新的核心目的,是要产生价值。这个价值首先是要想客户所想,先客户所想。对一个企业来说,脱离企业价值,客户价值,不想应用的话,这不是企业要做的事情。我们所有的研,其实做的都是基于支持我未来有价值,能产生价值的东西。

如何贯彻这个东西,金风科技董事长比较天才,做了一个创新,就是在人事安排上做了创新,让我主管研发,分管营销。万事源泉还是创新,还是要看客户,还是要满足超越客户的所需所想。

孙立:我回答一下您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是维斯塔斯在海上风电能为中国做什么。

您的问题只是针对产品,海上风电不光是产品,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的区别相当大,不是你有一个好的产品,项目已经是成功的了。

所以说产品方面,我们也是走在最前面,我们有8兆瓦的风机在研发。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维斯塔斯从95年就开始做海上风电,这么多年的经验,海上风电人家有的经验,应该学习的东西,中国的海上风电企业开发,应该把这些东西学到,减少我们海上风电的风险。主要目的是这个。

另外一个,海上风电还要看到我们运维,维护,安装这些安排,或者这些计划,以及项目管理和协调的智能,要做到非常的完备,才能够真正做好海上风电20年来效益的保证。这是我想回答的。

主持人:我们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提问:我提空气动力学的问题,随着风轮逐渐的加大,从小型风轮到大型风轮逐渐过渡,而且还要更大,放大形成的空气动力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叶间的限速度,它能够形成推力吗?再放大规格,它就形成阻力了。

还有风能利用成果,在小型风轮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它转速的情况下,它的风轮可以看见,它都布满了一圈,但是越来越大,就越来越慢,这样风能利用率是越来越低的。

还有一个塔架高度,越来越高,形成杠杆翘动基础效应,它很难形成浮动。吊装问题都是一个问题。像这种问题,再放大风格,如何形成优质化发展?

王同光:我们放大风轮,或者我们用无为的角度来讲放大风轮,放大它的尺寸。我们把它放大了以后,其他的参数不变是不行的,风轮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是与它叶间速比是紧密相连的。叶轮放大以后转速也要进行调整,所以它的转速是要调整的,要保证我们业绩的叶间速比达到多少,或者我载荷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设计条件。

从我们风能增大以后,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把一个小型的风力机,无论我们空气动力学也好,还是塔架很高了,倾覆力矩也很大了,这些东西有很多的方法,从小型扩大到大型,并不是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就行了。

我们国家1.5兆瓦的叶片,我们要算它的气动弹性,或者结构动态响应,我们一般用的都是线性的方法。载荷是考虑它的空气动力学,这些是考虑的,力学是要考虑它的非线性的,但是叶片的几何非线性没有考虑,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所用的方法里面,都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1.5兆瓦的叶片,我们用线性和非线性没什么多大的差别,误差只有2%左右。比如我们5兆瓦海上风力机叶片,用非线性方法和线性方法,误差可以达到24%。这就是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创新,我们必须要研究,当我们风轮的尺寸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创新。不仅仅产品创新,研究方法必须要有新的研究方法,适合的方法来研究,来计算它的载荷。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1999-2013 北极星电力网(Bjx.Com.Cn)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 京ICP备0900330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2752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