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分析: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一直没动力

2005-05-26 00:00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信息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5年4月下旬,"2005中国电力信息化峰会"在上海如期举行,虽然正式的会议主题临时被改为"电力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战略研讨会",但讨论的重点依然是电力信息化问题。

尽管许多国家电网、电力企业负责人及业内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但像朗讯、赛门铁克、OSIsoft、Avaya等一批专业的信息化供应商云集上海,却成为峰会最抢眼之处。会后曾有媒体声称2005年将会成为"电力信息化元年"。

  这一主题在5月16日的"上海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并作为复旦百年校庆最为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上再次受到意料之外的关注。特邀嘉宾、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演讲中指出,今年全国的电力缺口将依然严重,估计会达到2500万千瓦左右,今年夏季拉闸限电将再次成为某些地区的无奈之举。尽管此前电力信息化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但自4月以来的种种现象,电力信息化似乎有"井喷"的迹象。

  虽然如此,解决影响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体制弊端,仍旧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由担心电荒而引致的信息化需求,能够真正引领电力信息化建设上路吗?

    电力紧缺与过剩的怪圈
  
    2004年5月26日,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国副主任兼经济师胡兆光参加了"全球能源展望"国际研讨会。当胡兆光做完报告的时候,与会的各国专家开始向其发问,问题的焦点在意料之中,那就是中国未来的能源问题将如何解决。胡兆光回忆说:简直就是一场追问,问题一个接一个,不光是对他,几乎所有中国的能源问题专家都被如此追问。

  其实,在追问的不仅仅是国外的专家,中国国内的专家也是在不断地追问中需求答案,甚至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隐约感觉到一些端倪,拉闸限电频频出现。

  据统计,2004年中国电力供需缺口在2000万千瓦以上。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电力供需形势最紧张的地区,用电缺口达到1000万至1500万千瓦,因为缺电而处于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不在少数。

  不过,前两年在全国电网异常紧张、20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的情况下,一些个别地区却出现了电力过剩的现象。例如,东北电网就是一例,其网内的龙电股份2003年完成发电量46亿千瓦,下降2.4%,而权益装机容量在2004年又从1089MW增加到1290MW,增加了18%。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发电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与南方电厂超负荷运转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在2004年电力紧缺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流向电力建设领域,电站建设出现无序重复建设苗头。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兴起了中小水电建设的热潮,"跑马圈水"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由此,有专家估计,如果不加控制和引导,中国还将出现新一轮的电力过剩。

  2005中国电力信息化峰会的与会专家认为,这种怪圈之所以会出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电力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各个电网之间没有架起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整合;另一方面,在电力消耗上升导致电力紧缺的情况下,没有有效掌握电力建设的市场信息,不能进行很好地纵向指导和调整,防止电力过剩。

  据了解,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国内巨型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实施ERP方面,现在只有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坚持由IBM实施的ERP项目外,山东、辽宁、湖北等地的电力公司都暂停了相关的信息化计划。

  "要实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委会主任孙嘉平在开幕词中呼吁各位专家对此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
  
    孙嘉平将中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归结为六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取得突出进展;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初步形成;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MIS)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体统发展迅速;国电信息中心初步建成电力资讯中心和数据资料中心。

  但是,来自另一面的信息却显示,一直被IT厂商热烈追逐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似乎没有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及旺盛的电力投资需求而"引爆",相反在日趋严重的"电荒"背景下显得更加不愠不火。国内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曾经预计今天电力系统住处化采购市场将达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想中的蛋糕并没有变成现实。

  中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瓶颈的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从宏观角度说,其最为主要的是电力信息化面临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本身和信息标准等几个方面的挑战。同时,相对落后的管理体统也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凯捷中国副总裁李博博士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指出,中国电力公司目前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将直接影响中国电力信息化的进程。它们分别是:由国家电力改革所带来的"未来趋势-竞价上网"与"当前状况-电荒"的平衡;企业内部需要提高运营效率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客户要求将迫使电力公司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挑战本身蕴含着无限的机遇,其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自身能否抓住这些机遇,促进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李博博士说。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经济师胡兆光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建立一个战略性的框架,从总体上判断电力价值,包括从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等方面。而要正确建立起这样一个战略框架,需要采用智能工程的方法给予研究评估,从而为我国电力持续发展提供可选择的路径。"所以,还是离不开电力信息化的问题。"
 
    电改中破解信息化难题?
  
    如果说,电力改革之前,电力行业企业IT建设的重点是生产自动化过程的信息化,那么,电力改革后,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成为重点。由此,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ERP系统与EAM(资产管理)系统,支持客户信息管理与分析的CRM系统,全面提高价值链竞争效率的SCM系统等等,都逐步进入了电力行业IT建设的范畴。

  2005年4月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中国电价将实行新的定价机制,其核心是发电企业将实行竞价上网。国电自动化研究院电网所副总工程师宋燕敏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发电侧电力市场。2010年以后,将逐步在售电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面竞争的电力市场。

  "这样电力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宋燕敏说。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缩写为DM)、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中间件技术、ebXLM/CIM XLM技术、数据申报技术等等。同时,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是竞价上网的基础,所以这是今后几年电力改革的首要任务。

  "电力市场运营体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运营和管理系统。而电力市场的运营涉及政治、经济、政策和法规等多方面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地区、行业等诸多的保密信息,所以,采用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安全的技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不仅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促使电力信息化发展的不懈动力。"宋燕敏说。

  另外,国家电力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黄豆指出,电力信息化离不开电力信息资源的整合,但目前中国电力行业资源建设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力体统各单位的情报处室普遍弱化或消失,基本丧失了信息资源建设和辅助决策分析能力;二是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国际上重要的电力信息资源无从获得或断档;三是在认识上重硬轻软,重生产性信息流建设轻综合性信息资源建设,导致系统内近年来辅助决策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下降。

  实际上,在资源方面,国电信息中心和地区性专业情报机构各有所长,但问题是它们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缺乏协调统一的交互机制。国电信息中心作为全国电力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有必要牵头对电力系统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综合性资源和地区性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黄豆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企业查看更多>电力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