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台湾WLAN芯片厂经营模式待反思

2005-06-29 00:00关键词:lAN芯片厂WLAN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无线区域网络(WLAN)芯片市场一路增长无庸置疑,200 5年第一季(Q1)全球WLAN芯片销售量约2,900万颗,较2004年Q4增长30%,较2004年同期则增长1倍左右,全年销售量应有机会突破1.2亿颗,年增长率达70%,不过,营业额的部分可能就无法如此乐观,平均的芯片单价应会较2004年低20%左右。 

  我国台湾IC设计业切入WLAN芯片市场,至少也有3年的时间,但至今我国台湾芯片设计商的表现如何?从市调机构的数字来看,Q1 WLAN芯片市场,前5名分别为美商博通(Broadcom)、迈威尔(Marvell)、英特尔(Intel)、创锐讯(Atheros)及Mitsumi/RFMD。 

  其中Marvell和Mitsumi/RF MD总共在索尼 PSP及任天堂(Nintendo)DS卖出700多万颗芯片,是Q1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市场占有率而言,前5大约占有将近80%的市场,而前3大的市占率分别为20%、17%、15%,占有一半的市场,集中度相当高。 

  目前我国台湾比较突出的WLAN芯片供应商,包括雷凌科技、益勤科技及瑞昱半导体(2379),3家厂商各自拥有特定客户支持以及产品特色,例如雷凌的PCI/Cardbus界面,益勤在USB界面WLAN芯片,以及瑞昱的AP/Router单芯片都相当具有竞争力,不过,3家厂商总体市占率约为15%。 

  我国台湾的WLAN芯片设计公司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尚未在全球市场取得主导性的市场占有率,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出下列几点: 

  一、标准演进速度过快,加上订定技术标准的IEEE协会及主导产品认证的WiFi联盟,都由美国芯片大厂主导,让我国台湾的芯片厂商疲于追赶新标准,难以巩固市场。 

  二、相较于美国竞争对手,我国台湾的厂商规模太小,研发投资相对不足,连带影响到产品创新能力、产品线完整度及大客户的经营能力皆有不足之处。 

  三、我国台湾系统制造厂虽掌握全球9成以上的WLAN产品订单,但因为多数OEM与ODM性质,缺乏芯片的选择权,无法力挺台制芯片,形成更紧密的供应链。 

  四、虽然已有部分芯片厂因过度竞争而退出市场,但目前拥有市占率的国外芯片大厂仍未手软,加上在晶圆采购及采用先进制程上的优势,在价格战上毫不退缩,让台厂娴熟的低价策略伸展不开。 

  也因此,我国台湾WLAN芯片厂不管是产品推出的时程或性能,依然在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在主战场上只能依靠价格竞争力争上游,不只是WLAN芯片产业,我国台湾科技产业经常会看到相似的场景,由于缺乏品牌及渠道厂商有力支持,不管是芯片或其他零组件厂商,都有共同的梦魇。 

  在90年代产业技术快速演变的阶段,我国台湾的创业精神带来中小企业活力,或许是一个优势,因为具备规模的大厂应变能力不够,带给我国台湾灵活的中小企业许多商机;但是,到了这个新技术的供应,已超过消费者需求的年代,连英特尔(Intel)都警觉到光靠技术的更新已经无法带来营收增长,唯有转向行销导向的品牌经营,凭借平台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才能赢得市场时,我国台湾无线芯片厂商经营模式是需要改变了。 

  而产品的开发与行销能力,和规模是息息相关的,只是相较国外,我国台湾的创业环境似乎比较缺乏资源整并的成功经验,这将是我国台湾WLAN芯片厂商未来想要真正在国际舞台立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2005年WLAN芯片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不外乎是802.11a/b/g WLAN芯片规格何时成为主流,以及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天线技术目前的成熟度。 

  至Q1为止,除了游戏机的模组仍使用低速的标准外,11b/g仍是市场主流,双频的11a/b/g产品大约只有400万颗左右的销售量,增长力依旧持平。 

  我们很快回顾一下历史,802.11a其实和802.11b同时在1999年9月成为产业标准,802.11a虽然能提供54Mbps的传输速度,但是因为选用5GHz的频段,而且无法和原先的802.11标准相容(backward compatible),因此能相容的11Mbps 802.11b成为市场主流标准,尔后802.11g的OFDM技术提供了54Mbps的高速,不过仍然采用2.4GHz的频段,以在不大幅增加成本之下能和802.11b相容,因此802.11g再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的主流标准。 

  相较于11g,11a对消费者言而言只有5GHz的频段,因为较少其他的无线应用,因此拥有较不受干扰的好处,而在2.4GHz的干扰还不特别严重的现况下,消费者其实尚未对11a有殷切的需要,再加上目前主要的802.11a/b/g芯片供应商,将11b/g和11a/b/g的芯片组定价保持相当大的差距,而5GHz射频相关元件因为使用量尚未放大,价格也较高,使得802.11a/b/g双频卡片的制造成本偏高。 

  对于品牌及渠道业者而言,为了保持产品销售的毛利,也不得不将802.11a/b/g的定价维持高档,以美国一线品牌为例,11b/g和11a/b/g的卡片定价价差是30美元,实际零售价的价差甚至高达40美元以上;此外,在AP/Router部分,现有的11a/b/g产品因为要搭配2个WLAN模组,才能同时提供11a以及11b/g的功能,因此和11b/g产品实际零售差高达50美元左右,这让一般消费者对于11a/b/g产品更加踌躇不前。 

  在需求与供应面皆不利的情况下,WLAN双频产品目前在零售市场货架上仅是聊备一格,那么未来802.11a/b/g市场还有增长机会吗? 

  从供应面来看,芯片厂已可将2.4GHz和5GHz双频的收发器及功率放大器整合在单一芯片中,大幅降低射频的零件以及制造方面的成本,以益勤搭配络达11a/b/g的方案为例,整体产品成本只比11b/g多出不到2美元;而在AP/Router部分,通过软件的设计,可以利用同1个11a/b/g模组,凭借扫瞄的功能,同时服务11a以及11b/g的卡片,使11b/g和11a/b/g的AP/Router成本差控制在个位数。 

  不过,除了价格问题外,渠道问题也是重点。由于一线品牌都在观望,因此策略上需要比较积极的二线行销渠道来发动11a/b/g价格战,才能使11a/b/g变得较具吸引力,同时一线品牌才会被迫积极回头拥抱双频产品。和2003年底11g取代11b产品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当初价格战是由一线品牌厂商主动发动的,因此11b/g很快就席卷市场,而今需要由二线厂商带头发动价格战,所需动能可能较大,不过2005年底前发生的机率应该不小。 

  至于MIMO的技术,基本上是通过多个发射器和接收器来增加无线通讯的资料传输量及传输距离,被芯片业者寄予厚望,已成为下一代802.11n标准的技术发展主轴,不过主要芯片业者都希望自己先期发展的MIMO细部技术规格能成为标准。因此,到目前为止,在订定标准的会议中仍有2大阵营相持不下,使11n的标准连草案都还无法顺利出炉。但MIMO是由多组接收及发射线路组成,芯片成本必然较高,加上11n的标准订定还遥遥无期,短期内应只会局限于玩家市场。 

  至于有些厂商为了卡位,在没有产业标准的情形下,已将MIMO由技术名词变成行销口号,此举只会徒增消费者困扰,因此是一险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