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二氧化硫防治 首战剑指电力

2006-06-23 00:00关键词:电力二氧化硫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对各地提出了不同的二氧化硫削减要求,并确定了不同行业的削减指标,而经济手段的普遍运用也改变了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促减排的做法

  2549万吨,这是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十五”期间,唯独没有完成的指标就是环境指标,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排放比总量控制目标超出749万吨,足足比2000年增加了27%。在未来5年中,国家划出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必须控制在2300万吨以内。面对这个艰巨任务,环保部门蓄势已久,准备打一场减排二氧化硫的漂亮仗。

  分区设定目标:以环境容量为准绳

  我国的研究表明,大量二氧化硫排放已经产生了四类环境问题,不仅造成酸雨和城市二氧化硫污染,同时以硫酸盐PM2.5(粒径为2.5微米可吸入细颗粒)为特征的区域污染和大气能见度降低的问题已经浮现。《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可以一石击四鸟。

  近日,国务院授权国家环保总局与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广东、河南和贵州7省政府以及6大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年内预计还将与23个省签订责任书。根据各地的环境容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五”期间基准排污量及目标可达程度,按照“统筹规划,分区要求,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原则,国家环保总局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办法,确定东部、中部、西南、西北地区不同的削减比例分别为15%、10%、15%和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把指标层层分解到辖区内各地市县和企业。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大气处的刘炳江博士告诉记者,各地区的环境容量差异较大,确定环境容量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的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制订总量分配时,首先考虑的是各地的区域环境容量,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目标可达性和公平性。国家环保总局分配到各地的总量实际上为目标总量。由于总量指标与新建指标直接挂钩,污染物排放总额与各地市因发展而产生的排污量之间总会有一些冲突。

  刘炳江说,对各地提出不同的二氧化硫削减要求,目的是通过改变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地理分布不均的现状,不同程度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与我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东部要多还环境欠账的大政方针相吻合。

  以西北地区为例,西北地区属于“一高三低”区域,即环境容量高、污染物排放量低、煤炭硫分低、经济发展水平低,本身二氧化硫排放的基数就小。记者看到在“‘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表”中,西北7省除陕西外,新疆、青海等6省的分配总量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据了解,陕西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92.2吨(较浙江略高),且毗邻酸雨区,因而未能受到特殊“照顾”。而我国的东部和西南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都已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且目标可达性高,因而削减幅度要求较高。西南地区属于“两高两低”地区,即污染物排放量高、煤炭硫分高、环境容量低、经济发展水平低。虽然2005年GDP仅占全国的10%左右,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占全国的20%,这一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因此,这一地区要求二氧化硫削减比例较高,而且削减潜力大。显然,国家环保总局这种不等比例的削减计划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实际环境容量和经济承受能力,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分配计划得到了各地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首战剑指电力:总量锁定一千万吨

  基于对二氧化硫污染的科学认识,国家环保总局向各省分配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数据包括电力和非电力两套。在非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的确定方面,总局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对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要求到2010年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对超过二级标准的城市,则按现有所有非电力行业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水平确定2010年的排放总量。

  刘炳江表示,二氧化硫的减排应抓住“牛耳”。2005年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328万吨,贡献率达到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今后5年,全国燃煤机组将增加两亿千瓦以上,煤炭增长主要供应新增的燃煤电厂。认清这一现实,国家环保总局决定电力行业实行“计划单列式”管理。到2010年,要实现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的水平。

  这次环保部门对电力行业的“亮剑”体现了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国家环保总局和各省环保局调集了大量的科研和管理力量,摸透了我国火电行业部分机组的二氧化硫排放情况,核定了重点发电企业的每一批次煤炭硫分,提高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华能等6大电力企业积极配合国家环保总局的工作,提供了详尽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排放绩效的方法(排放绩效指每发一千瓦时电排放的二氧化硫量),根据发电机组所在区域和投产时间,确定了不同类型机组的排放绩效值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指标。“任何一个电厂老板只需对照排放绩效值,就能确定每个机组允许的最大排放量。国家环保总局锁定的1000万吨排放总量就是这样自下而上累加而来的。

  “十一五”期间,现役燃煤电厂50%以上装机容量将采取脱硫措施,而且计划关停150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为电力行业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胡萝卜加大棒:多管齐下助减排

  近日召开的“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启动仪式上,国家环保总局与7省政府以及6大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责任书重在监督落实,国家环保总局将每半年公布各省和6大电力企业的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全社会公布。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责任书和今年即将出台的《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进行逐个落实,进行全过程监管,尤其是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管,确保所有火电厂在2010年全部安装烟气在线监测仪。

  刘炳江介绍,待国家环保总局与其他23个省签订责任书后,对各省减排目标的考核办法将随之出台。考核办法将要求,各地必须通过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减排总量,通过“以新带老”消化总量,通过达标排放控制总量,通过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火电腾出总量。今后,除热电联产、煤矸石和垃圾焚烧机组外,新改扩电厂需要的二氧化硫指标必须从电力行业获得,否则环评报告书不予审批。考核还将根据火电厂的脱硫情况、实际排放量确定是否达到总量控制目标。对于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的省份,停止新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取消中央环保专项补足金,将取消国家优惠脱硫政策(1.5分优惠入网电价),加大处罚力度。

  烟气脱硫是火电厂必经的环保坎,这道坎的成本比较高。目前大型电厂普遍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技术,多是从国外直接引进或购买关键设备组装的,每上马一项工程,都要给技术方缴纳高额的专利费。从2003年起,国家就要求新建电厂必须安装烟气脱硫设施,老电厂脱硫也开始大规模展开。而目前,我国安装了脱硫设施的装机容量仅占火电总装机的14%。据了解,大中型火电厂进口脱硫设备动辄就要上亿元,而且脱硫设备的运行成本非常高,1台30万千瓦机组一年的运行费在1600万元左右,60万千瓦机组则需3000万元。国华电力项目管理部高级主管文欣说,北京热电厂对脱硫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非常高。他们引进德国脱硫技术及进口设备,于2000年10月投产的第一期工程每千瓦脱硫投入达到1200元~1300元,计3.143亿元。根据业内人士估算,脱硫设备运行后每千瓦时电发电成本将增加约1.5分钱左右。国家发改委已发文要求加大推广国产脱硫技术力度,提高国产化率,鼓励企业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开发自主产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系列激励政策即将出台。为确保燃煤脱硫机组的正常运行,国家已拟订了现役机组脱硫与新建机组脱硫享受同样的优惠电价,即上网电价增加1.5分/千瓦时。为支持现役燃煤机组安装脱硫设施的建设,中央专项资金已明确支持二氧化硫削减量大且列入《全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脱硫项目。燃煤电厂脱硫技术改造项目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付建设期内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与财政部推进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交易、排污权有偿取得机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也就是说,今后火电厂除了卖电,也许可以从事一桩新生意,就是把自己富余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卖给其他企业,而且还有可能打破以前局限于地区之内的试点,鼓励电力企业跨行政区域、跨电力集团进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这意味着,在总量敲定的情况下,新的改扩建电厂如果想获得二氧化硫排放指标,要么指望小电厂被淘汰后留出排放空间,要么就需要从其他拥有富余排放指标的电力企业购买。国家环保总局支持这种做法的意图很明确:使得电力企业在脱硫装置上投入更多,并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规模小的火电机组。与此同时,脱硫设备的安装对减排二氧化硫效果显著,削减率达85%~90%,排污费支出将大大减少。

  为了替电力企业细算经济账,国家环保总局将配合有关部门改变电量调配方式,对安装脱硫设备和达标排放的电厂,以优惠上网电价足额收购发电量,还可享受排污费享受贷款贴息政策;对不达标排放或超过控制总量的将减少发电量,并对达标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

  “过去纯粹以行政手段逼迫电力企业减排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我们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达到最优的减排效果,使那些脱硫机组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国家对削减二氧化硫该支持的政策都将争取到位,到时还强调客观理由,完不成削减任务、重点项目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成不运行等,国家将下狠手处罚。”刘炳江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查看更多>二氧化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