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集团的前身是永夏矿区管委会,原煤炭部直属单位,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设计规划4对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780万吨。1989年开始建设,1997年首对矿井建成投产。投产后三年时间里,煤炭产量一直徘徊在一、二百万吨,企业严重亏损。1998年,部属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开始,河南省只接收其它5家煤炭企业,而永煤集团却因亏损严重,又背负银行巨额贷款和利息,省里说啥也不要这个“大包袱”。到2000年时,永煤集团年亏损已高达1.2亿元,资本金不足5亿元,负债超过98,成为全省工业企业第二亏损大户。
永煤集团难道真的走投无路了吗?国家投资50亿元在永城搞煤炭开发建设,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华东的能源紧缺局面,改善河南煤炭生产布局,服务中部、东部经济建设。而现在没生产几年就濒临倒闭破产,岂不是给国家抹黑?万名职工家属怎么办?2000年7月,省委对永煤集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陈雪枫从鹤壁煤业集团调任永煤集团总经理。来之初,陈雪枫只是听说永煤亏损,但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当时的永煤不仅产量低,而且还因不考虑市场,产品大量积压。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一个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的车集矿就花了18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僵化,市场意识十分淡薄。陈雪枫来后第一次下井,听到的都是牢骚话。他看到一个采煤班出的全是末煤,就问其中一个工人:现在市场上块煤好卖,价格又高,你们怎么还出那么多末煤?这位工人说,价钱高低跟我们有啥关系?我管他好卖不好卖哩!陈雪枫问矿上负责经营的领导:矿上现在的吨煤成本是多少,问了半天竟然说不清。国家花了这么多钱,煤炭产量低,又长期上不去,煤质差,又卖不上好价钱,工人不关心企业,领导不关心效益,企业不亏损才怪呢!
面对困境,集团公司新领导班子对永煤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特别是从煤炭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新领导班子认为,我国是严重贫油国,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很长时期内占有近70的份额,煤炭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面对我国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市场低迷只是暂时的。而永煤集团目前面临的困难虽然有煤炭市场整体处于低谷这个大环境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理念滞后问题,是没有站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视野来解决好煤炭
主业如何发展的思路问题。煤炭是永煤的起家之本,当前永煤集团摆脱困境的主要出路就在于如何首先做好做足煤炭主业这篇大文章。基于此,新领导班子对永煤如何迅速摆脱困境走上新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战略定位:更新理念,创新思路,抓根本,谋新招,一心一意做强煤炭主业,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无烟煤基地,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发展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而理念决定思路。没有发展理念的创新,就没有工作的创新和突破。给合永煤实际,要做强做大煤炭主业,不能按部就班,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子,必须要创新理念,用新的理念来推动工作的创新。
创新理念,被永煤集团历史地定格在采煤工艺的变革上。改革采煤工艺对永煤人来讲,它不仅是一次生产工艺的变革,而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它让所有的永煤人都刻骨铭心。事情是这样的,永煤集团原来的井下工作面按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总体规划全部设计成综采工作面,但矿井投产后实际地质情况复杂,每平方公里内落差3米以上的断层高达20多条,大部分地区有范围广泛的火成岩侵入,受底板灰岩水的严重威胁,2001年以前曾发生过12次淹面事故,厚层复合顶板难以支护。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投资几个亿引进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综采设备有劲使不上。好像是奔驰车跑在乡间小道上。可当时没有人对此提出任何疑义,只看到进口设备的“高、大、洋”,看不到煤炭生产的低效率,整天陶醉其中。既然不适合上综采为什么不上炮采?可这一想法一提出,一些人就认为,永煤集团是现代化矿井,下综采上炮采岂不是倒退?
思想的坚冰打不破,行动上必然裹足不前。永煤集团首先在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一味陶醉在永煤的井下设备如何如何现代化,而不愿正视井下不出煤企业无效益的残酷现实,实质上是思想教条、脑筋僵化的严重表现,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不允许。适用的才是最好的,高效率才是先进生产力。上炮采未必就是落后生产力。其次,永煤集团还外请专家教授来矿区实地论证,详细分析各方面的技术参数,为上炮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三,原来进口设备也不是弃之不用,永煤集团又采用国内技术对原有的综采设备支架顶梁进行改造,克服外国机械个头大、分量重、电压高带来的弊端,使之适合永煤地层特点。
通过打破旧有的僵化思想和思维定式,更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理念,强化了务实态度、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上炮采工艺也由原来的风言冷语到最后的积极拥护,基层一些采煤队主动请缨成立了炮采队,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到工作面,大胆进行试验。最后,永煤集团确立了“宜综则综、宜炮则炮、综炮并举”的工作思路。采煤工艺的革新,一举解放了矿区生产力,煤炭产量一年上一个大台阶。2001年突破400万吨,2002年突破500万吨,2003年突破750万吨,2004年突破970万吨。2005年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千万吨级矿区,比同类矿区提前5年实现千万吨矿区目标。2006年达到1321万吨。首对投产矿井陈四楼矿炮采一队当年就生产煤炭70万吨、月产7.56万吨,创出了全国中厚煤层采煤年产、月产最好水平;经过改进的一个综采工作面当年也出煤超过100万吨,比过去翻了一番。
(二)创新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及时植入新的管理理念,而且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永煤集团明确提出,不会创新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会创造性地工作就干不好工作。近年来,永煤集团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生产粗放、管理薄弱这两大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首先,引入标煤概念。要做强煤炭主业,首先要提高煤炭产量。但产量上去了,如果煤炭质量上不去,效益还是出不来。因此,在解决了煤炭“量”的问题之后,尽快解决煤炭“质”的问题,就成为做强煤炭主业又一关键。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沿用“吨”的计量方法,这一计量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卖啥价格,都是政府说了算,企业盈亏都是国家的,与企业职工都没啥关系。
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认的不是你生产多少,而是质量的好坏。只有质量好才能卖上好价钱。煤炭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在发热量上。影响发热量的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煤炭的含矸率,二是水分,三是块煤率。含矸率越低,水分越低,块煤率越高,发热量就越高,反之发热量就越低。
而当时,永煤集团也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仅产量低,而且煤质差。尤其是块煤率仅有5左右。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与“吨”这一计量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吨”导向的是只注重“量”,拉出井口的一吨煤可能是石头,也可能是杂物和水。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这一计量方法。于是,永煤集团提出废除“吨”的计量方法,实行“标煤”新概念。
何为“标煤”新概念?即以标准煤为计量单位,一吨煤按5500大卡发热量为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不仅不算产量,还要进行处罚,高于标准的则可以多折产量,从而把煤炭的“质”和“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来讲就是,5500大卡发热量的一吨煤按一吨煤结算,5000-5500大卡的一吨煤按0.8吨结算,低于5000大卡的没收,不计算产量,低于4000大卡的出一吨罚一吨,因为出了用户不需要的产品,造成了成本浪费。紧接着,永煤集团又对集团公司煤炭质量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销售部门、选煤厂、生产矿井及矿井与区队之间层层实行收购制,发热量越高、市场越看好的煤炭品种,收购价越高。如生产一吨末煤矿方最多只给区队1.8元钱,而生产一吨块煤最多能给到50元,因为一吨末煤在市场上才能卖到200多元,而一吨块煤则能卖到500元以上。这样以来,几个主要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
为了使职工弄明白为什么要实行“标煤”这一新的计量方法,弄清楚实行这一方法对国家、对企业和对个人有什么好处,永煤集团又组织人员到各个生产矿井进行讲解。在一次班前会上,陈雪枫随手拣起一块煤说,这样的块煤在市场上卖500元一吨,说完,陈雪枫“啪”地往地上一摔又说,块煤变成了末煤,它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从500元跌到了200元。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后,矿对区队,区队对个人,实行层层收购制,以质论价,月底的工资你们自己算。听完这段话,工人们高兴得直拍巴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思路一变天地宽。“标煤”计量新方法一经实施,就显示了它无穷的威力。一是解决了从源头上抓煤炭质量的问题。采煤工作面是煤炭的第一道生产工序。因为过去是大锅饭,谁也不操心,为了图省事,打眼多,填药足,崩下来的全是碎煤,块煤率只有5。而现在,工人们合理布局炮位,用少量的炸药只崩到煤墙松动为止,然后用镐钎一块一块地把煤弄下来。块煤率一下子提高到25。过去,连矸带煤都运上了井,而现在的矸石就上不了皮带,谁看见都会把它拣下来。水煤更是不见了。煤质好在了源头,之后才有文章可做。二是解决了全员抓煤质的问题。过去为了抓煤质,矿上有煤质矿长,还专门设有煤质科,一年到头喊破嗓子忙得团团转,但你喊你的,我干我的,煤炭质量仍然是年年依旧。而现在,高质量的煤炭从采煤工作面出来以后,每道工序都把块煤当宝贝,生怕弄碎了。煤从井下出来以后要经过煤仓,这是煤炭生产的第二道工序。过去,落地的煤仓是个几十米高的上下直筒子,本来块煤率就很低的煤经这么一摔全变成了末煤。可现在大伙说,这再摔下去,摔的是咱的工资和饭碗。于是他们自发地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把直立式的煤仓改成了螺旋式,确保了块煤的完好无损。煤进入选煤厂后,产品品种也由过去的几个变为几十个。三是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仅炸药一项,每万吨就从1000公斤降到400公斤。大量矸石不升井,既减少了占地和污染,又提高了运力。四是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块煤每吨售价近800元,而末煤才400元。去年集团公司生产1300万吨煤炭,仅由于煤质的提高就增收近两亿元。
其次,推行“三化”管理。永煤集团投产时间短,管理基础薄弱,工作效率低下,企业活力不足,特别是在长期基建过程中养成了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思想。转入生产阶段后,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市场意识缺乏、投入产出不算经济账。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集团公司经过认真研究,先示范后推广,在公司全面推行了以“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适合永煤实际、具有永煤特点的“三化”管理。特别是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各单位、区队、班组及个人都成为市场主体,变过去行政命令、行政协作关系为现在的公平市场交易、有偿服务关系,一律按市场规律办事,把市场压力传递到每位职工身上,强化了干群效率观念和市场意识,解决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的弊端,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企业活力。
确立市场主体,将各矿、厂、处、二级单位都视为模拟法人,确定了相互之间提供劳务和产品的交易价格。基于此,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把选煤厂与生产矿井进行分离,把销售部门与铁路运输部门进行分离,相互之间完全遵循市场交易规则,在生产矿井、选煤厂和销售部门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市场链,既减少了管理漏洞,又一举激活了各单位积极性;建立资金市场,严格收支两条线,加大资金使用调节控制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预算,严禁大手大脚,堵塞管理漏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永煤集团后来建设的年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的第三对矿井——城郊煤矿仅投资12亿元,而原来的第二对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的车集煤矿却投资18亿元;建立内部物资供应市场,变供应物资为销售物资,并将赔偿机制、竞争机制引入物资市场;建立劳动力市场,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建立科技市场,完善了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深入开展。
“三化”管理的推出,特别是内部市场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永煤地下水丰富,过去淹工作面是常事。车集矿总结出了“底板灰岩裂隙突水理论”,填补了国内空白。城郊矿还对老城下压煤进行研究,确定了条带开采方案,解放出了4000多万吨煤,相当于不投一分钱新建了一个矿井。加强井下煤炭开采的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煤炭回采率,杜绝了资源浪费。目前,永煤集团的煤炭回采率已经达到91,超过国家对煤炭资源回收率要求1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年增收近3亿元(据统计,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矿井资源回收率一般在50%左右,国有地方煤矿不到30%,乡镇煤矿仅为15%左右)。陈四楼矿将机电检修时间以每小时300元卖给区队,检修时间越少,区队工资越高,从而大大提高了井下区队生产干劲,机电设备检修合格率达到100,综合完好率达到97以上。通过推行“三化”管理,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为改革改制后企业与外部市场顺利接轨铺平了道路,“三化”管理也因此成为公司各项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
(三)创新资源战略
对资源型企业来讲,掌控更多的资源,就为企业创造了更强的生命力,也就掌控住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一个煤炭企业如果没有雄厚的煤炭资源做后盾,很难有发展后劲。永煤集团要想真正做强煤炭主业,就不能仅守永城本部的20多亿吨煤炭资源,必须创新资源发展战略,大胆走出去,积极开发整合省内外、国内外煤炭资源,开辟建立新的煤炭基地,为主业的壮大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先人一步,遍地黄金。”当其他煤炭企业都还未觉察抢占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时,从2002年起,永煤集团就开始确立了“立足省内、走向全国、拓展海外”的资源整合战略。依此思路,在做好本部及省内资源整合的同时,重点关注贵州、内蒙、新疆、陕西、山西、甘肃等煤炭资源大省的信息。积极与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联系,跟踪关注海外资源开发的动态。以资源型企业的并购重组、矿权的受让或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永煤集团的低成本战略扩张。
在贵州,永煤一举盘下了近30亿吨储量的优质煤炭资源,年产1500万吨生产能力的矿区正在形成,当时资源购买约0.24元/吨,按目前的资源市场价款计算,可增值21亿元左右。在省内,先后在洛阳、许昌、安阳、三门峡等地,盘下的资源几年后将形成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再加上在山西、安徽、内蒙古、河北等地盘下的大量优质资源,永煤目前在国内所掌控的煤炭资源已超过100亿吨。全部矿区建成后,等于又增加了三个永城本部。预计到2010年,永煤集团的煤炭产量要达到4000万吨以上。按此开采能力计算,永煤集团的煤炭能够开采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