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华电:节能减排促竞争力飞跃

2008-04-09 13:48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华电节能节能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记者王玮 刘启明报道
  2008年伊始,来自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的消息引起各方强烈关注:最新数据显示,华电集团成立五年规模翻一番,装机容量达6302万千瓦,实现“再造一个华电”;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达72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
  巨大变化背后,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华电集团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24.3亿千瓦时,节约燃油38.5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33.5亿元。累计投产脱硫机组3491.5万千瓦,形成了162万吨的削减能力。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领域走在了国内行业前列,不仅践行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更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实现了“竞争力飞跃”。

  推动“两个优化” 始终与最好同行
  华电集团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电源结构和技术结构,使电源建设与国家能源战略相配套,与生态资源环境相协调。
  这不愧是一座“与最好同行”的现代化电厂!走在华电湖南长沙发电有限公司厂房内,抬头看到的是玻璃钢架结构的节能顶棚,窗外配套同步建成的高效静电除尘、灰渣综合利用、用水排水闭路循环等系统,使这里已完全达到无烟无味无污染。2007年年底,作为华电集团脱硝示范性工程,两台“绿色火电”相继在此亮相,其非凡意义在于率先建成我国60万千瓦同步脱硫脱硝超临界机组,每年不仅可减排二氧化硫3.9万吨,还可减排氮氧化物5412.5吨,减排烟尘19.25万吨。
  “最好”还远不止这些:在山东邹县,国内单机容量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其供电煤耗仅为270克/千瓦时,两台机组一年可节约标准煤99万吨。

  在宁夏灵武,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空冷机组“横空出世”,较传统湿冷发电机组节水70%,年节水量超过1000万吨,相当于32万人一年的用水量。2007年,各地投产的15台单机容量60万千瓦及以上大容量、节能环保型火电机组都有一面共同的旗帜———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华电集团不仅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高效煤电,优化发电机组的技术结构,还要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当前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的局面。”华电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曹培玺说。
  水火气核风共舞,如今的华电集团,正绘就一幅清洁发展的蓝图:在拥有我国第一家流域水电公司,实现对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基础上,金沙江中游、上游水电开发加快推进;“西气东输”配套工程273万千瓦燃气发电机组全部建成投产;继建成内蒙古辉腾锡勒、新疆小草湖风电后,又投身开发目前国内最大分布式能源系统———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站;积极参与上海、北京太阳能发电项目;在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领域,华电集团已在国内形成强大声势。清洁能源的规模开发已见成效。目前,华电集团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13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共计405.15万千瓦,预计二氧化碳年减排683万吨。其中,2007年12月11日,英国益可环境金融集团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与华电集团签订了“CDM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超超临界项目碳减排条款书”,预期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收益3300万欧元,创下了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出售单笔之最。

  致力“两个加强” 抢占节能减排“制高点”
  推进节能减排向更高目标进发,离不开科技进步这台“加速器”。
  华电集团成为首家在电力行业设立“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新基金”的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华电集团围绕环保、节能、高效,掌握并应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烟气脱硝、秸秆发电、海水淡化、锅炉微油点火、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等先进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运营、基本建设及电站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该集团成功申报了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安排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3项。其中,华电集团在IGCC发电技术的应用上走在全国前列,该课题进行工业示范后,将使我国成为拥有IGCC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国家。
  推进节能减排向更高目标进发,也离不开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华电集团围绕脱硫改造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2007年,华电集团完成环保技改及前期项目34项,完成投资6.3亿元。华电青岛公司是我国北方第一家采用海水脱硫技术的企业,脱硫效率达到91%以上,每年还可节约淡水300多万吨。华电半山公司IGCC改造项目煤耗约240克/千瓦时,其排放烟气中几乎不含烟尘和二氧化硫。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推进资源、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007年,公司系统有29家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公司系统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68%;实施了11项现役电厂废水治理改造工程,减少废水排放2550万吨。
  “通过精选、优建、严管,华电集团正推动节能减排向源头疏导转变、向可控在控转变、向标本兼治转变。”曹培玺强调。
  “两条腿走路” 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对肩负经济、政治、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而言,通过‘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不仅能有效改善电源结构,也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曹培玺对“上大压小”作出这样的理解。
  华电集团视“上大压小”为机遇,自我加压,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关停692.3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比国家下达指标主动增加224万千瓦。2007年,践行了“不但是要关停,而且是主动提前关停”的承诺,一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1台175.9万千瓦,超额40%完成年度目标。
  “‘上大压小’与节能管理是迈向资源节约型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一定意义上讲,要形成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离不开节能降耗的常态管理。”曹培玺强调。

  2007年,华电集团组织专家完成了33家企业节能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2008年华电集团重点聚焦“对标管理”,在提升节能减排能力上,狠抓能耗指标的细节和全过程管理,坚持逐月对比、分析,对能耗高的重点企业进行监控指导,解决突出问题。曹培玺介绍说,“为了让约束性指标‘硬’起来,我们建立了长效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华电集团已经将此写进新的公司战略。根据华电集团制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底,华电集团供电煤耗完成336克/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4.9%,控制在92.6万吨以内,实现关停小火电机组692.3万千瓦。
  “华电集团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10%,有责任、有能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我们要通过提升节能减排能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实现‘国内行业前列、世界企业500强’的目标。”曹培玺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