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在上海交通大学112周年校庆前夕,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发表题为《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的文章,详细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文章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由四大部分组成,重点论述了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文章还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国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本网集纳了国内外媒介对此的评论及
论文出台的背景,以期读者更好的理解论文的主要观点。
国家能源局牵头研讨论文
4月8日下午,淅淅沥沥的春雨当中,一场特殊的研讨会在上海交大浩然高科技大厦102室召开。
说它特殊,首先因为与参会人员规格之高有些“不相称”的低调作风。会场内会聚了诸多“重量级”嘉宾,包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慧炯、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科院院士、中石油副总裁贾承造,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中国风能协会主席贺德欣、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等,还有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领衔的上海众多官员,以及上海交大主要领导等。
不难看出,与会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工作重心与能源比较相关。没错,他们正在这里进行一场有关中国未来能源问题的“头脑风暴”。吸引他们到来的,是一本学术刊物上的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叫《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下称《思考》),作者江泽民,发表于近日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42卷第3期。这次会议就叫“《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学习研讨会”,由上海交大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举办。从会议的讨论内容,或可探知未来中国能源政策的大致脉络。
据了解,这次原计划昨天上午进行的会议因故被推迟到了下午。会议从昨天下午2点开始,到5点20分左右结束,据称在长达近三个半小时的过程中气氛热烈。
上海方面的与会人士,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上海电力局多位原局级领导,以及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名誉院长翁史烈、院长黄震等。
会议一结束,张国宝一行晚饭都未来得及吃,就冒雨赶往机场飞往北京,准备第二天向有关高层领导人汇报。而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的专家智囊们,也随同赴京,将参与今天的汇报。
国家能源局新任局长雷厉风行的行程安排,从一个角度凸显出能源决策部门为寻求中国能源新战略的急切之情。
在昨天的会议现场,与会者人手一册上文提到的上海交大学报。记者注意到,《思考》的收稿日期为2月28日,而本期学报出版日期为3月28日,刚好一个月。
该文其实是一组专题(“能源与动力工程”)的首篇,紧随其后的是13篇相关论文,作者以翁史烈和能源研究院其他研究人员为主。而《思考》文末感谢的专家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周大地、所长韩文科也在参会者之列。
在昨天的会议上,“以煤炭为基础,积极进行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无碳、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了讨论的主基调。而这也正是《思考》一文的重要设想。
张国宝在谈到自己阅读《思考》的感受时称,国家要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要重点研究风电核心技术,比如风电控制技术等;要让这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结合实现产业化,造福社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袁飞)
文中信息受外国媒介瞩目
中国将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和供应体系,已卸任将近5年的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在其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透露了一个宏大目标,以“满足十几亿人民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
此篇题为《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ReflectiononEnergyIssuesinChina)的论文长约15页,低调地在最新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月号上发表。文内诸多提法,显示这位退休高级官员的思考和判断。文章较严谨地遵照学术论文格式,引用不少权威统计数据和图标、表格。
新华社等中国重要媒体未对江的论文发表消息或评论,与之前李P等高级退休官员的高调写作活动有所不同。而和退休后通常的回忆、日记相异的是,离职已久的江的此篇论文,瞄准的却是中国现实问题和未来隐患,思考根源和对策在何方?
江的论文提醒要把能源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且“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即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论文分析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和问题时认为中国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据此论文披露的数字,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受需求拉动,已翻了一番,并在刚过去的200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其中,原煤产量达25.4亿吨,约占全球产量40。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江的论文强调,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江认为,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开发,一方面要扩大石油进口,才能满足液体燃料的增长需求。
这位老人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比如,拓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的渠道,通过“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开发能源资源,增加石油天然气供应能力”;“开展能源对外交往,加强战略和政策对话与协调,促进全球能源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中国能源供应,也有利于改善世界能源供给。”
同时,江也相信,中国不能照搬发达国家依靠大量消耗世界资源、实行能源高消费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子,“节能优先”。文章还特地提到日本东京都发达的公交模式以及油电混合型汽车的省油数据,从相对微观的角度为中国能源饥饿寻找药方。
江展望中国未来的能源格局是:煤炭尽管仍举足轻重,但份额会下降,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份额会有提高。
今年82岁的江是上海交通大学1947届毕业生,他已不止一次在这里的学报发表论文。在中国退休的高领导人中,选择发行量较小的自然科学类杂志上对国家重大问题发表学术,似不多见。三天前,上海交大网站通报了这篇论文的发表。他们尊称江为“学长”。
1989年3月,尚在上海shiwei书记任上的江,被上海交通大学聘请为教授,履教职前,他按校方要求对师生作了首场学术报告,那次报告的题目也与能源有关:《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
中国退休元首,撰文讨论能源问题,似乎传达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增长最迅速、人口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饥饿性需求,业已成为全球焦点。曾影响西方经济的石油危机的阴影,如今则对高速增长的中国亮起了预警信号。
争鸣的空间有多少
4月8日,是交大校庆日,一场针对论文的学习研讨会也如愿召开,上海交大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主办。
与会阵容可谓鼎盛,新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出席,他称赞江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专家型领导人,并结合论文中提及的能源体制内容称,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其对能源发展思路的思考,他说,论文对制定中国能源战略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席间,他还透露将力主在能源局成立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前者为吸纳学界智慧,而后者则为听取老领导老同志的建言建策。
论文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被分外强调,参会的众多能源协会的领导,涉及核能、风能、太阳能诸多新兴能源领域,无不以论文中的相关阐述为依据,面陈国家能源局领导,希望国家层面加大重视和投入。
以前任国家领导人身份,在中国能源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近年对能源体制改革呼声强烈的当口发言,部分媒体小心寻找着文中可能透露的现实政策信号,比如“能源价格与市场接轨,合理提高资源税标准”等提法。
对此,发改委能源所周大地研究员对本报记者称,江的论文,重在宏观层面对能源长期和中长期战略和方向的思考,“不是重在就某一现实政策的解读”。“更不能用普通论文的故事和逻辑来阐释江泽民的论文”。
既为学术论文,则有争鸣空间,也有一些学者对论文委婉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矿业大学的余力教授,是江泽民早年同学,亦是煤炭行业的权威专家。
江泽民主政期间曾关注其从事的煤炭地下汽化技术,并专门批示,然而在综观全部论文后,他发现文章没有提及,有些失落。“解决中国能源问题,节约优先,多元发展都很必要,可是中国现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回采率太低,在生产环节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接受采访时,老先生称,这个意见会带到4月9日的北京座谈会上,前一天,他专门给江泽民去了信,援引列宁当年称煤炭地下汽化技术为“一个伟大技术的胜利”以及苏联成立煤炭地下汽化管理局等经验,冀望老同学重视。
江泽民当年的同事沈永言则认为论文的最后部分,即能源的发展政策部分,略显不足,他希望,应该有诸如在节能上设置一票否决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意见。
由一篇论文而起的举国关注能源的景象正持续升温。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称:“论文中强调的内容,大多切合了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能源界的共识,现实的困惑在于这些共识的解决途径、方法还存在分歧。”他乐观地相信,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应对改革共识的具体落实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