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产业界对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参与热情高涨,称其已进入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现实似乎更为复杂。一项即将成熟的电池技术,其上下游关键材料理应出现更明确的突破与工程化信号,但为何在新一代集流体领域,我们看到的却是路径分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景象?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温差”,或许揭示了集流体这一看似传统的领域,正在上演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集流体的创新关键词,才从传统的“轻薄、高强、延展”,全面转向了更为复杂的“3D/多孔、耐高温、耐腐蚀、去金属化”。
应对腐蚀与膨胀,传统金属箔迎升级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对铜的化学侵蚀,以及硅基、锂金属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剧烈体积膨胀,构成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众多瓶颈之二。
在现有成熟工艺基础上进行表面改性,成为业界响应最快的解决方案。
近期,诺德股份宣布于2025年推出其全球首款耐高温双面镀镍铜箔,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其产品信息,这层厚度在0.5-0.9μm范围内的镀镍层,微观形貌致密、平整、无孔洞。
镀镍层能够有效抵御硫化物腐蚀,其致密的物理特性更有助于解决因固态电解质与集流体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的界面分离问题。
同时,它使得铜箔在150℃高温下抗氧化能力超过30小时,在200℃极限下仍能坚持24小时以上。
这标志着集流体头部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的深化。诺德股份自2018年起便研发多孔铜箔,并在近年接连推出耐高温、耐腐蚀产品的专用铜箔,显示出其为固态电池多种技术路线提供材料支撑的系统性布局。
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层现实的考量,据了解,为应对硫化物腐蚀,直接使用不锈钢或镍作为金属箔成本过高。因此,在现有铜箔上进行双面镀镍,被视为一项兼具性能与成本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新增的电镀工艺不仅拉长了制造流程、增加了成本,也可能引入涂层与基材结合力等新的潜在风险。
在对传统金属集流体进行升级的同时,另一条技术路线——复合集流体,也因其在高安全和轻量化上的独特优势,开始与固态电池技术路径产生交集。
洁美电子旗下子公司柔震科技近日公告,已与一家固态电池生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高安全轻量化复合集流体”进行共同设计开发,并由柔震科技根据对方需求进行生产供货。
与此同时,英联股份也表示,将依托其在蒸镀工艺上的技术储备优势,开发应用于固态电池的“锂金属/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此举旨在将负极与集流体合二为一,进一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与集成度。
这两则动态表明,复合集流体正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创新平台,积极寻求与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结合点。
走向3D结构 寻求更优解
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集流体的三维结构上。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团队2024年发布于《自然·能源》的论文提出,多孔集流体是复合集流体的下一代发展方向。
目前,这一探索正分化为两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以泡沫铜、泡沫镍、泡沫铝等为原料的3D金属网集流体。
这条路径旨在通过构建三维金属骨架,为锂金属、硅基等高膨胀负极提供缓冲空间,并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来降低局部电流密度,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
国内产业进展迅速,德福科技已研发出多孔铜箔、雾化铜箔、芯箔(也就是复合集流体)等多款解决方案,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出货。
据其介绍,多孔铜箔的制备工艺多样,包括激光打孔、化学刻蚀、发泡成型等,而其研发项目则拟通过创新的“印刷模板法电解”来获得孔隙形态可控的铜箔。
产业资本的嗅觉同样敏锐。三孚新科已联合东峰集团,共同投资主营泡沫铜(也就是“3D铜箔”)的菲奥新材料。
三孚新科曾指出,泡沫铜制造的核心在于电镀工艺,其可以为菲奥提供从电镀设备到专用化学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后续泡沫铜工艺提升、设备升级中深度赋能。这标志着产业链上下游正通过资本与技术捆绑,加速3D集流体的产业化进程。
然而,简单的多孔结构仍面临挑战。研究发现,均质多孔集流体无法有效引导锂金属向底部沉积,易导致“顶部生长”现象。
因此,设计具有“亲锂梯度”的3D结构,正成为新的研发热点,以期从根本上提升电池安全与循环寿命。
第二条路径,则是更为前沿的多孔碳基集流体,追求“去金属化”。
这条路径以石墨烯、碳纳米管等为原料,旨在通过完全摒弃金属,兼得高抗腐蚀性与极致的低质量密度。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已推出一种碳纤维-碳纳米管-聚合物一体化集流体。
该方案中,碳纤维提供力学框架,碳纳米管构建三维导电网络,聚合物负责粘结。其单位面积质量仅约1.5 mg/cm²,远低于传统铜箔的8.7 mg/cm²,能显著提升电池比能量,并从根本上避免了金属腐蚀。
清华大学的研究也指出,在硅基负极时代,碳纳米管集流体应具备导电、增强、粘合等多重功能。该研究还并构想了“一体化干法多级电极”的未来形态:将碳纳米管网络与硅材料原位结合,再复合碳基集流体。
但新材料也伴随新挑战,如碳基集流体的极耳焊接工艺便是其规模化应用前必须攻克的难题。
工艺协同之困:干法电极呼唤集流体创新
当固态电池迈向产业化时,干法电极工艺因其无溶剂、高效率、高能量密度的潜力,被业界寄予厚望,也对传统集流体提出了一个挑战,而目前,来自材料端的回应似乎有所滞后。
在干法工艺中,电极是由预先制备的活性物质“干法膜片”与集流体通过热压复合而成。这里的核心瓶颈在于二者的界面结合。
由于仅仅依赖干膜表面微量的粘结剂来实现粘合,会导致膜片与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强度低、界面电阻过高。
这不仅会造成电池内阻过大,影响性能发挥,更严重的是,在后续高低温循环测试中,存在膜片从集流体上整体剥离(脱落)的风险。
这就意味着,用于干法工艺的集流体,其表面不能再是简单的金属箔,而必须具备能与干粉膜片牢固结合的特性。
然而,现状是,针对这一需求的集流体产品创新并未大规模涌现。相反地,设备企业率先从工艺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设备企业信宇人,其“干粉直涂热复合技术”就是观察窗口之一。
该技术改变了“先制膜、后复合”的两步流程,而是通过特制模头,将干粉混合物直接均匀地撒在预涂了导电胶水的集流体上,再通过加热辊压一次成型。
从原理上看,这种工艺改进降低了对活性物质颗粒间粘接强度的依赖,能更好地维持电极孔隙率,尤其适合制造有利于快充的高容量厚电极。
但这恰恰凸显了一个事实:解决方案的核心环节之一,是一片“预涂了导电胶水的集流体”,均匀性、一致性的保障却更难了。
国内有研究明确指出,目前对于“干法膜片”本身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干法极片”(即膜片+集流体的最终成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也正反映出新兴产业链在成型过程中,上下游环节协同不畅的现实——
工艺的进步正在高呼设备,材料的共同革新,但专属的、能深入解决干法粘合问题的集流体材料创新,或仍是业界亟待填补的空白。
直面多重挑战,期待真实破局
至此,我们看到了集流体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既有来自电池化学体系的材料性能竞赛(应对腐蚀与膨胀),也有来自先进制造的工艺适配难题(兼容干法电极)。
将这些并存的挑战与多元的解决方案综合来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回答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
所谓固态电池“最后一公里”的温差,正是源于其突破并非单一技术的线性进步,而是整个产业链生态在多个战场上的协同作战,而集流体恰是这一复杂战局的缩影。
在材料战场上,从镀层“铠甲”,到复合“三明治”,再到3D“骨架”与去金属化,路径繁多但尚未出现兼顾性能、成本与可靠性的绝对王者。
在工艺战场上,干法制造的引入,又暴露出材料端与设备端的创新并不同步。
这种多维度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割裂感。正如复合集流体在前几年就已推出,但至今在下游的规模化应用进度依然缓慢一样,产业各环节之间的“黑箱效应”依然存在。
所谓“不可能三角”,最终还是要追求在某个时期先就其中之一达成妥协。
在下游电池企业能对这些跨越材料与工艺的新型集流体进行充分验证、并最终做出选择之前,这场围绕着集流体的创新竞赛,恐怕还将持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上午,广西百色市田东县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暨百色中森碳投30GWh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仪式举行。项目由福建中森碳投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30GWh高性能钠离子及固态电池材料产业园区项目,其中一期10亿元
北极星储能网讯:2024年,储能市场“内卷”愈演愈烈,专利竞争、价格战层出不穷,储能各环节企业为降本增效、实现盈利各显身手,除深耕主体业务、稳固已有市场份额外,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上市企业也不例外。为激发上市企业主体责任,多措并举改善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业绩增长,提升公司投资价值
近日,有关固态电池的大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稳居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金字塔顶的富士康刚刚在官微发布消息,将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布局固态电池产业,打造固态电解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芯研发和生产制造项目。此前,全球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和新能源汽车“顶流”特斯拉则前后脚爆出固态电池研发突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TDK近日宣布其在小型全固态电池所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全固态电池材料。该新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000Wh/L,是TDK目前量产电池的约100倍。报道还称,此次开发的电池将由全陶瓷材料制成,具有氧化物基固态电解质和锂合金负极,该集团计划从明年开始向客户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日,在2024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透露,其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将于今年10月份上车量产。据介绍,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从2015年开始由上汽和清陶联合开发,用时9年。其拥有400kW的超快充电功率,仅需12分钟就能为电动汽车增加超过400公里的续航能力。目前,作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据长安汽车视频号消息,4月19日,长安汽车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集团研发的半固体电池将于2026年年底上市。
日前,中国台湾省固态电池厂商辉能科技(下称辉能)官宣:今年量产固态电池。消息只在自媒体、垂类媒体中赚到了些点击量,却未在电池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商和学术界引发太大波澜。平心而论,动力电池和新型储能电芯市场规模足够大,人们乐见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的每一项技术突破,无论实现突破的是中国企业
12月25日,安徽省宿州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发展光伏制造业,融入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打造皖北光伏制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企业,围绕异质结高效光伏电池片、TOPCon高性能电池片等做强产业链条,
振华新材10月9日在互动平台表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凭借在三元材料大单晶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公司已掌握多元素协同掺杂、晶体结构调控、低pH值及低游离钠控制、形貌尺寸及颗粒粒径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初步形成专利布局。公司已完成三代钠离
9月28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联合开发新型家庭储能、光储一体系统,加强与海外光伏安装商和建筑商合作,快速打通海外客户消费通道。原文如下: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街道
7月10日,滨州市沾化区关于解释转发《关于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等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提升光伏发电质效,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项目建设。2024年积极推进鲁北风光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江苏华盛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透露,近年持续关注固态电池材料的研发,目前已完成了多种固态/半固态电池适配材料的实验室试制,比如半固态电解质添加剂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高纯硫化锂、新型硅碳负极、单壁纳米管导电剂等。上述材料尚不具备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能力,请投资者注意
7月10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名单的公示》。根据公示名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循环产业园、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庆云经济开发区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0个园区入选试点名单。原文见下: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0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名单的公示。根据《关于开展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各市推荐和专家评估,拟将烟台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等10个园区确定为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7月10日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9日晚间,天赐材料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就陈春财、金石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江山金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公司六氟磷酸锂产品技术秘密信息的侵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已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并获法院准许。
近日,普利特公告,公司控股孙公司广东海四达钠星技术有限公司与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0MWh钠离子(聚阴离子体系)电池储能系统采购合同。合同自双方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立即生效。本次合作有助于公司在储能业务中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竞争力。公司形成了涵盖各个技术路线的电芯到模
继四川省雅江市探矿取得进展后,湖南省郴州市也探获一超大型锂矿床。湖南省自然资源厅7月8日披露,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同时,该矿产伴生铷、钨、锡、铌、钽等多种战略矿产,均达中型以上规模。能源资源安全是关
重卡电动化引领“换电生态圈”本刊记者曲艺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换电模式凭借其高效、便捷、集约的优势,成为破解充电焦虑、促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换电站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近来,由重卡电动化驱动,这张“补能网”正织得愈加细密。加
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BBB)以微弱优势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其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ForeignEntityofConcern,简称FEOC)的限制。这种政策的快速更迭,不仅正在重塑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格局,也将对
作者:刘德帅1朱慧琴1孙睿浩1李蒙2巩文豪2李晓辉2钱伟伟2,3单位:1.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储能材料与过程重点实验室2.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氢能储能中心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本文:刘德帅,朱慧琴,孙睿浩,等.双添加剂协同提升钠离子电池循环稳
7月8日,以“融杭兴虞,智绘未来”为主题的2025上虞发展大会暨“杭州#x30FB;上虞周”主旨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作为本次大会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浙江三径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径科技”)与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正式签署“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系统研发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协议,一期投资1.54亿元,标志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消息,天铁科技披露欣界固态电池的电芯容量为1-55Ah,电芯能量密度为450-55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1000-1300Wh/L,放电倍率为4C-10C,温度范围为-40-80℃,循环次数为800-1000次。欣界产品目前主要运用于三个下游方向:eVTOL、机器人以及3C产品,量产后有望进入如动力电池市场
新型储能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储能电池市场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储能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电芯技术创新的践行者,鹏程无限自成立以来,在业界同仁的支持下,不断取得优异成绩。2025年7-8月,鹏程无限计划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分别举办“储能
日前,河南林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2025年6月27日拟对林州创锦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00万支聚合物锂电池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这一锂电池项目正式迎来阶段性进展。公示信息显示,项目选址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产业园,林州创锦新能源有限公司拟投资51
作者:陈英健1吴尚1曹元成2杜宝帅3王振兴1欧阳钟文1汤舜2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3.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引用本文:陈英健,吴尚,曹元成,等.磁场分选在废旧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中的应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5):1918-1927.DOI:10.19799/j.cnki.209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30日消息,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申请书中显示,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马来西亚项目第三期建设。匈牙利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将2027年投产,规划产能为30GWh。计划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动力电池,主要为46系列大圆柱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26日,远东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固态电池相关产品处在小试样品开发阶段;半固态电池相关产品已完成开发,正式启动市场推广工作。未来,远东电池将针对关键领域布局全极耳21700,以及4680、4695大圆柱电池,搭配固态电池体系,满足客户对高倍率、高比能、长续航电池的需求。
2025年年初,高盛集团(GoldmanSachs)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电池储能系统(BESS)正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核心增长点。报告数据显示,BESS市场份额已从五年前的5%上升到2024年的25%,到2030年预计将累计装机3.2TWh,是市场此前预期(300GWh)的10倍,年复合增速达到70%。高盛判断,储能行业将走向更强的
中国在锂电池领域积累的“先手棋”是宝贵优势,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全面自主与固态电池的制高点争夺,仍是漫漫长路。2025年,人形机器人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从春晚舞台开始,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用整齐划一的表演瞬间点燃了社交媒体,也让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科幻感十足的名词,第一次大规模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9日消息,先导智能成功向一家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企业交付了多套固态电池核心装备,包括复合转印设备与高速叠片设备。目前,公司固态电池设备已进入欧美日韩头部电池企业供应链,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此外,据6月20日先导智能公告,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