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人物正文

为了群众,我们坚守!

2008-05-28 16:45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抗震救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残酷、悲壮、艰险……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灾难,国家电网公司抗震救灾医疗队江苏分队4名女医生用柔弱的身躯和坚定的意志,挑起了重担

      为了群众,我们坚守!

       陈非

  在江苏省电力公司赴川救灾队伍中,医疗队是和受灾群众接触最多的一支队伍。胡颖、杜长华、张广侠和林玉4名女医生,是江苏公司赴川救灾队伍中仅有的4名女队员。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真挚与坚韧,与灾区人民一起直面灾难,迎接希望。

  她的信念
  江苏公司医疗队设在都江堰市的医疗点,主要收治汶川等地的受伤群众。记者在这里见到胡颖时,她右手食指缠着纱布。“这是消毒时烧伤的,手套也烧坏了。”
  医生刘传德告诉记者,前两天胡颖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谈起申请入党,还要从年初的抗冰抢险说起。当时,江苏公司接受了浙江等省受损电网的恢复重建任务。当铁塔重新屹立在山崖上时,胡颖也在场。那一刻,她眼中只有高高飘扬的党旗。“有党员的地方,就有信心、有胜利。从那一刻起,我更加坚定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
  胡颖有一个12岁的女儿。出发前,女儿含着泪说:“妈妈,你又要去灾区了,一定要当心啊!”胡颖心里十分清楚,这次救灾跟上次有着明显的不同。“出来时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她目光坚定地说。
  虽然胡颖说不累,但她疲倦的神情说明了一切。这些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我想,一定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他们忘记疲惫,这力量或许来自面对灾难依旧坚强的百姓,或许来自她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胡颖说,她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再发生余震,不要再让受灾的群众感到恐惧。胡颖说话时,一直微笑着。相信她的笑容一定会温暖灾区群众的心。

  她的真爱
  杜长华的专长是心内科,在医疗点,她主要是做病房护理。
  刘传德说:“这几天,她正跟我生气呢。”为了尽可能多地帮助灾区群众,江苏医疗点会机动派人到汶川映秀镇等重灾区。杜长华知道后积极申请,可是刘传德没有批准。对此,杜长华“耿耿于怀”,她认准了一个理:我是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其实我很理解她,但这里同样很需要她。”刘传德说。
  说到刚来时的感受,杜长华用“震惊”二字来形容:那么多的群众需要救助,很多人身心都受到重创。有一位28岁的男子得知妻子震亡,父母、女儿下落不明后,情绪十分不稳定。“和身体伤残相比,心理的伤痛更难愈合。”杜长华告诉记者,她学过心理护理专业,这次派上了用场。经过一周的耐心引导,这名男子的情绪已经稳定了。
  说到5月16日发生的那场强烈余震,杜长华还是忍不住有些激动。当时,因帐篷不够,有8名受灾群众还留在建筑物内。余震来临时,她正忙着给群众配药,几个轻伤员快速跑了出去,杜长华却冷静地把行动不便的伤员一个个转移出来。“余震持续了近10秒,毕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地震,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
  杜长华一直平静地讲述着。当提起孩子时,她的眼圈红了。她说,临出发,10岁的儿子还在发高烧。儿子哭着哀求“妈妈不要走,不要走”。“不过,他现在每天都给我发短信说想我,说我的照片上报纸了,老师、同学都说他有个英雄妈妈。”说到这里,杜长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爱无言,母性的爱更是博大细腻。杜长华,正将她心底最真挚的爱化作一种力量,守护着灾区的人民。

  她的善良
  张广侠,是江苏医疗队专业跨度最大的一名医生,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都干过,尤其是骨科,她干了十几年。“灾民受了那么大的苦,我怎么能坐得住?”所以,张广侠很早就报名要求加入救灾队伍。江苏公司考虑到张广侠已年过五旬,第二批才把她派到灾区。
  “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医生,却第一次见到这么惨的场面。”张广侠低声说。
  心思细腻的张广侠告诉记者,这里跟她以前干过的医院不一样,一般医院的病人都有人陪,病治好了都会被家人接走。而这里,受灾群众都很无助,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到,他们的心伤得更重。
  在5月19日下午的悼念活动中,突然一名30多岁的女士呼吸急促。张广侠赶紧上前扶住她。紧接着这名女士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地震发生时,她亲眼目睹了3名同事被楼房掩埋,同事们惊恐的眼神和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一直刺激着她。张广侠安慰道:“你不要自责,要坚强地活下去。”经过张广侠的耐心疏导,如今,这名女士已经渐渐走出了心灵的阴影。
  张广侠是忙碌的,经她治疗的群众已达400多人。记者忍不住问她“累吗?”她却说:“只感觉时间不够,也许要等到忙完的那一天,才会感到累。”都说女人的坚韧是男人无法比的,张广侠表现出的坚韧,正源于她的善良。

  她的真切
  由于天气炎热,四川灾区防疫工作显得异常紧迫。林玉是江苏医疗队唯一的感染科医生。5月17日,她来到了绵阳梓潼医疗点。
  “我很早就想来了,跟领导申请了多次。”54岁的林玉明年就要退休,她申请来前线的理由是:我年龄虽然大些,但身体很好,我的专业来这边正好对口……领导最终还是被她说服了。由于很晚才接到通知,加上要办理托运药品,林玉来不及回家拿行李,只从办公室拿了件工作服就出发了。
  梓潼医疗点场地有限,林玉刚到这里时看到,数百名灾区群众挤在一起,医疗点四周垃圾成堆。由于缺少医护人员,仅有的两名医生根本顾不上清理环境。在林玉来到的第三天,这里就彻底改变了模样。
  “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太需要关怀了。”说到这,林玉眼里泛起了泪光。有一名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是自己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她被送到医疗点后,一直沉默寡言。林玉发现后对她格外关爱。很快,小女孩就开始叫她林奶奶,还告诉她说:“林奶奶,我心里很苦。”林玉听后,心疼地搂住她:“不怕,不怕,有林奶奶呢。”记者到时,小女孩已被接到安徽亲戚家了。小女孩临走时,林玉给她写下了联系方式。
  采访林玉的过程就像是和她拉家常,真实、亲切。当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和大家告别时,林玉才明白记者的真正来意,她一再叮嘱:“写其他的同志吧,他们都比我辛苦。”她的这份真切,这里的每位群众都能感觉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震救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