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综合正文

河南电力“农田机井通电”故事:知时好雨润古都

2008-06-05 10:53来源:河南省电力公司关键词:河南电力农田机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能浇灌的麦地,年产也就是二三百斤,通电的机井,一按电钮水就出来了,方便不说,亩产也都在九百斤靠上!”6月3日,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扩庄村村支书张芳现这样告诉笔者。
  “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启动以来,古都洛阳广阔的大地上,眼眼机井如繁星点点,喷涌而出的井水映着张张笑脸,洛阳供电公司正如火如荼地在广大农村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惠民工程如知时好雨,滋润着古都大地,乡村、田野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调查摸底 科学规划
  洛阳地处豫西山区,素有“五山四丘一分川”之称,九个县、市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五个。原有农业排灌线路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群众集资建设,线路杂乱,且多数已经遭到盗窃、破坏。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后,洛阳供电公司立即组织各县供电企业,对辖区内农田机井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对全市“农田机井通电”进行整体规划。计划新建、改造台区169个,涉及机井374眼、灌溉面积81120亩,概算总投资为2945万元。
  洛阳公司迅速成立以经理贾志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与各县供电企业签订创建“农田机井通电”工程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目标与时间等要求。将“农田机井通电”工程目标的奖惩纳入各县供电企业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之中,进行严格考核。提出了“2008年5月20日前全面完成工程计划,争创‘农田机井通电’金牌工程”的整体目标。

  以点带面 稳步推进
  “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涉及政策、工程管理、资金、资产、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实施难度很大,且无规可循。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机井都比较深,很多在百米以下,电泵功率大,机井用电负荷也大。基本上是一井一专变。洛阳公司不等不靠,按照“总体布局、示范先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先是组织有关人员到外面学习取经,进而认真开展农田机井清查摸底规划工作。同时,要求基层县、市公司在资金、物资未到位之前,积极开展1-2个台区的试点工作,为工程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为确保把工程建成金牌工程。工程施工期间,洛阳公司经理贾志杰以及各主管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帮助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该公司实施质量层层跟踪,推行标准化设计及施工,严格三级验收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县局认真规划,编制概算,积极协调外部环境。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合理选择配电台区位置,全部统一图纸尺寸,规范使用标识系统,保证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偃师高龙镇谢村是一个只有1300多口人的小村。该村近千亩滩地因没有通电不能灌溉而成为“望天收”,村民们种一葫芦打两瓢,钱没少花,力没少出,效益不佳。2008年3月,“农田机井通电”工程的消息一传到谢村,全村干部群众便积极向供电公司申请架设线路、安装变压器,以解决滩地机井通电问题。偃师供电公司随即抽调2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施工队,深入现场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经过10多天的艰苦奋战,为该村安装了两台10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10千伏线路700多米。机井通了电,群众心里甜。这10多口机井流水哗哗,涌向滩地,昔日的“望天收”终于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截至5月20日,洛阳全市“农田机井”工程完成投资1600万元,建成台区86个,涉及170眼井、9070亩灌溉面积,已完成10千伏延伸35.4千米,400伏辐射43.7千米,圆满完成示范工程。

  知时好雨 滋润古都
  在新安县磁涧镇李河村的田间地头,新建设的配电台区格外醒目;新架设的高低压线路整齐划一。对于这项百姓企盼已久的惠民工程,各试点村的群众热情高涨,配套资金不仅迅速到位,村民们还踊跃参与到配电房的建设和电缆沟的挖掘中。新安县首批涉及李村乡、磁涧镇等5个乡镇,共10个村作为试点村,试点村群众一个月内便按要求完成了各村的配电室改造建设任务。
  伊川县平等乡姜沟村田野里,一口刚通电的机井喷射着强大的水柱,为正在灌浆期的麦田进行灌溉,看着哗哗的水流,村民刘建超手里拿着两个麦穗,一个大而饱满,一个小且枯瘦,他笑着说:“通电不通电就是不一样,用机井浇灌的顶普通的三个,供电公司又给咱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呀!”

  说起“农田机井通电”工程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扩庄村张支书掰着指头给贾志杰算了一笔账:“过去用柴油机抽水浇地6亩地要花90多元,现在浇一亩地仅用4.59元,自家的6亩地算下来只花27.54元。今年柴油紧缺,要不是机井通上电,麦子肯定要大幅度减产。”
  新安县各乡村也纷纷抓住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和农田机井通电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电力能源,集中发展主导产业、庭院经济,强力培育特色农业,做到每一个新农村重点村都有产业支撑、每户都有致富项目。今年李村、铁门、正村等乡镇新发展的3万多亩朝天椒,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旱能浇,涝能排,亩均收入有望达5000元左右。城关镇的厥山村、磁涧镇的寒牙村发展优质温室大棚蔬菜2000多亩。大棚内的各种蔬菜水灵鲜艳,完全按照电动恒温器控制生长,让人称奇。菜农刘强子讲得好:“有了可靠的供电,科技兴农才能落到实处,俺农民才会受益多、富得快。”

  眼下,“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及时解决了农民抗旱用电难问题,这仅仅是一个精彩的开始,随着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将为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可靠、优质的电力能源,如适时好雨滋润古都大地。(吴涌陈红文王朝良)
  信息来源:河南省电力公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河南电力查看更多>农田机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