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迎难而上送光明——西藏地市电网农村“户户通电”工程

2008-07-23 10:09来源: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关键词:户户通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背景资料:那曲地区“户户通电”工程是西藏地市电网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施工点,施工现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需要架设10千伏线路1967公里,35千伏272.5公里,需要解决的用电户数为11086户。本地区架设输电线路的长度是2008年开工的18个县中最长的,而且输电线路多处跨越青藏铁路,杆坑开挖多在冻土层和沼泽地进行,施工材料运输困难,施工难度非常大。有了电,我们的酸奶就不怕坏了

  2008年4月,随着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的正式启动,在广袤无垠的羌塘草原上,昔日无电农牧民的生活正悄悄迎来一场质的变化和飞跃。
  7月13日,记者一行驱车走访了那曲地区那曲县“户户通电”工程现场,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草原上,深切感受到了牧民们对电力能源的渴望和对幸福富裕生活的期盼。

  从那曲县向北,在湿滑、颠簸的泥路上驱车近一个小时,我们首先来到了那曲县那么切乡。随行陪同的那曲县“户户通电”办公室主任李龙海介绍,那曲县的农牧民多以畜牧业及奶制品加工业为主要生产手段,大多数牧民喜欢择草而居,居住分散而偏远,交通十分不便,有些乡村目前还不通公路。他说:“那曲县‘户户通电’工程点多、面广,送电距离是全区‘户户通电’工程中最长的,再加上今年那曲地区雨季提前到来,加大了材料运输和工程施工的难度,但那曲县三镇九乡的农牧民盼电的热情都很高涨,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把电送到每一个农牧民的家里。”

  记者来到那么切乡第八村的牧民格曲家里,他家只有一块很小的简易太阳能板。格曲说那点电能只能点亮一个节能灯泡不到两个小时和看一个来小时的电视,每晚还要点将近两小时的蜡烛,遇到阴雨天就几乎没电用了。等通电了,格曲家准备添置的第一件电器就是电冰箱,格曲开心的说“有了电,我们的酸奶就不怕坏掉了!我们也想靠着这个赚点钱呢。”
  在村民柴朗旺堆家里,他69岁的老阿妈阿达激动地说:“我以前做梦都没想过能通上电,这次听说我们这里也能用上电,心里太高兴了,真的要感谢国家、感谢党。”儿子多吉告诉我们:“以后再也不用点着蜡烛学习了,而且也能看电视了。”柴朗旺堆的妻子嘎玛卓玛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已有300多只羊,这几年在乡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搞生产、增加收入,一家7口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她说:“通了电太好了,以后剪羊毛就可以用电剪刀,方便多了也快多了。家里还要买一台电视机,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还要买电冰箱、酥油茶机。”

  在那么切乡第二小学,我们见到了校长边巴,他告诉我们,学校就读的学生主要来自那么切乡的6个村,部分学生因路途遥远而住校。他说,长期以来最头疼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因为缺电而无法提高。没有电,学生借昏暗跳动、烟雾缭绕的蜡烛学习,既伤眼睛又存在着安全隐患,教师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刚刚买来的肉和酥油没几天就坏了。虽有一台小型发电机,但因油料的问题,只能解决住校学生晚上不到两个小时的照明问题。全校师生对电的渴望十分迫切!记者了解到,学生和教师得知快要通电了都很开心。边巴校长告诉记者:“通了电以后,我们打算配几台电视机,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条件。再购置电冰箱,让学生和教师能吃上新鲜的肉和蔬菜,解决大家在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他还说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课程中有关于电脑知识的内容,没有电,只能在黑板上教给同学们关于电脑的知识。通电后学校还会申购电脑,解决有教材没有配套教学设备的问题,让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能大幅提高。

  从那么切乡采访回来,记者深刻地感到,“户户通电”工程的实施,不仅仅解决的是无电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社会意义。通电后,农牧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牧民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国家的政策信息,海内外发生的各种大事,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体会到国家对于西藏建设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有利于西藏各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通电对于无电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边疆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像内地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可以更好的学习,为西藏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工地在哪里吃住就在哪里

  7月14日中午,我们在那曲“户户通电”工程办公室李海龙主任的陪同下又来到那曲县达萨乡工程段三标四班的一处施工现场。到达现场时,我们看到施工人员已经开始吃午饭了,十几个人席地而坐,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有的人泡起方便面、有的人捏起了糌粑,虽然吃得很简单,但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施工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热情的当地牧民给施工人员送来了热腾腾的酥油茶。该标段的安全员达瓦告诉我们,大家这样吃饭已经快50天了,因为工期紧、任务重,为了早日让农牧民用上电,大家已经把生活条件降到了最低,工地在哪就吃住在哪里。施工人员说,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多挖一个杆坑,多立一个电杆,所以这些他们从开工到现在,都自愿放弃休息,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工期,让农牧民朋友们早日用上电。

  吃完饭,工人们顾不得休息,马上投入施工。不料突然雷声轰鸣,紫色的闪电划过天空,突如其来的暴雨夹杂着冰雹向大地袭来,现场负责人下令暂停施工。茫茫草原找不到一处避雨的地方,大家紧挨着靠在工程车的货箱旁,这哪里是避雨,只能算是避风。有的人则直接蹲在推土机的翻斗下面避雨。现场技术员兴昌告诉记者:“今年因为雨季提前,雨水多,施工50多天来经常是大雨伴着冰雹,给施工增加了难度,但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避雨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大家会想方设法地把工期抢回来。据说他们常常施工到深夜,甚至有的人为了方便,晚上干脆睡在吊车里。”

  由于雨水多道路泥泞,或者根本没有道路,大型施工设备在那曲很多的工程段都无法进场。以达萨乡为例,全乡要安装电杆数量为2435根,有不少运输电杆的大型货车因施工地点没有道路或者道路泥泞,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电杆运输只能靠小型机械和人力来运输,而一根12米的电杆足有1吨多重,施工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在架设电杆时,也由于机械无法进场,有些情况下完全是靠人力来搬运到坑位。

  安全员达瓦告诉我们,施工难度的增加也增加了施工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出现各类事故,那曲县乃至整个西藏“户户通电”工程各标段施工的班组都建立了安全员制度。达瓦作为达萨乡工程段三标四班的安全员,在工程施工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安全指挥作用。每天上工前他都要组织班组成员开班前会,在上工前下达当天的任务,强调安全防范措施。在结束当天的施工任务后还要召开班后会,及时把当天的工作情况和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和解决,杜绝和避免以后出现相同的问题。达瓦坚定地告诉记者:“无论怎样,施工再难也一定要保证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户户通电”建设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在那曲“户户通电”工程的许多施工现场,立杆的大型机械无法进场,工人们想出了很多替代的办法。施工中,他们利用推土机的铲斗与电杆用钢索连接,然后利用推土机将电杆慢慢拉起,工人们再在四个方向用绳索牵拉着电杆慢慢来固定位置和垂直角度,当电杆处于垂直时,工人们迅速进行回填、覆盖草皮。李主任告诉记者:“立杆回填的草皮都是在施工前被整块切割下来的,电杆架好后再一块一块复原,最大限度的保护草原植被,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倡导的“户户通电”工程绝不以破坏环保为代价的具体表现。

  为了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各施工段都要组织大家学习《环境保护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有效保障了文明施工。
  据悉,各施工段都采取了各项环保措施。严格规定除施工必须开挖草原植被的施工外,不容许以其他任何理由铲挖植被,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施工后及时清理现场,尽可能恢复原状地貌,将余土和施工废弃物运出现场,做到“完工、料尽、场清、整洁”,保持原有生态。在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对施工运输道路及人力运输道路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在植被完好的地段进行道路的修筑工作。对运至现场的建材,选择合理的位置堆放、减少场地的占用。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转移、清理剩余的砂石材料。及时回填临时用坑,以利草木恢复生长。

  新建的变电设备全采用无油设备和低损耗设备,保证了变电所建成投运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采访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行深深地被农牧民盼电的急切心情所打动,被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户户通电”工程施工的忘我精神所感动。望着农牧民期盼的眼神,望着施工人员黝黑的脸庞、干裂的嘴唇、粗糙的大手,我们由衷的祝愿“户户通电”这项惠民工程早日完工。(陈宁华索朗多吉车鸣)
  信息来源:西藏电力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户户通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