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08-10-17 13:51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华北电大收藏点赞
我要投稿
新世纪 新发展 新跨越
———悄然崛起的华北电力大学
创建于1958年的华北电力大学,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伴着新时代的脉动,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高举探索创新、科学发展的旗帜,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以划转教育部进入“国家队”、组建校董事会、校部变更设在北京、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标志,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辉煌跨越。
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发展气势如虹,创新活力强劲。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合格+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盛世长风,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北电力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练精神积淀,承载时代使命,集聚升华力量,奋力开拓学校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力争谱写更为辉煌壮丽的华章!
“华电精神” 支撑跨越新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50年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创业史。
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华电人几经风雨砥砺,凝练形成“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强大凝聚力和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入新世纪,华电人坚持创办“高水平大学”不动摇,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坚持“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不动摇,在奋进中悄然崛起。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不进则退,进慢亦退”的时代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秉承“华电精神”,发扬50年优良办学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大学”这两个基本命题,解放思想,统一意志,抢抓机遇,谋求跨越,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把学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凝练并不断强化了“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切合实际的学校定位和办学方针,成为学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001年初,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调回母校华北电力大学担任校长,他在教代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规律已反复证明,高等学校凭借某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一是要“实”,就是要符合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要“重”,就是要准确定位,握指成拳,取得重点突破;三是要“奇”,就是要出“奇招”,超常规发展。
学校发展责任与理想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动力,“精卫填海”、“追求卓越”成为华电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建设高水平电力大学的信念在他们心田深深扎根,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涌动着激情和梦想。
新目标洞开跨越发展新视野,新理念引燃创造奋进新激情。
“十五”以来,学校始终追寻办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重组资源、汇集人才、搭建平台、做大做强,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兴校之路,用一个又一个超常规跨越发展新奇迹,践行大学的责任理念,演绎现时代的华电精神。
———适度扩大规模,聚焦内涵建设,学校面貌根本改观。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的10423人增加到现在的24728人,研究生增加到6300人,各类学生3.4万人。学校投入2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四次征地扩展校园面积391560.84平方米,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072559.4平方米,建筑面积从40万平方米增加到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4亿元增加到21亿元。博士点由7个增加到20个,硕士点由17个增至52个。2007年,科研经费由过去的不足2000万元上升到2.4亿元,纵向经费由322万元增加到4029万元。
———立足能源电力,打造学科特色,办学实力全面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新兴与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硕果累累,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点、20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另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开辟“绿色通道”,网罗拔尖人才,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学校把“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三大法宝,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战略,团队引进与个别引进相结合,创设“百人培养计划”、“青蓝计划”,确立“151人才工程”、“责任教授”、“学术特区”制度,延揽了一大批冲击学科前沿、驰骋学科高地的重量级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培育了一支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校在编专任教师16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博士生导师108人、教授287人;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支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强化科学研究,立足自主创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973”、“863”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课题5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授权专利达30多项,是2000年以前全校专利总和的1.5倍。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电力节能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国”字头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项目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承接国家级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
———推进开放办学,深化对外交流,国际化办学成果卓著。学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及跨国公司开展高水平、高效能的科技合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先后与美、英、法、澳、日、韩及俄罗斯等30多所大学、5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联合举办EMBA、“1+1”、“2+2”等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相关课程相互认证,先后承办了多个国家商务部政府援外项目,获取2008年第四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主办权。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像一股清新之风,为学校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国际视野下,学校不断超越自我,从更高层次寻求创新能力新突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9月4日至5日,皖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翔赴北京先后拜会国家能源局、华北电力大学。集团公司领导方世清、相关部门及子公司负责同志参加。在国家能源局,陈翔一行与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进行座谈交流。陈翔对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给予掺氨燃烧示范项目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详细汇报了项目进
5月20日至22日,中国能源互联网装备技术发展大会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互联网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一届五次扩大会议在许昌召开。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产经新闻报社、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2月22日在北京粤财JW万豪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开放新格局智领新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就新能源问题发表演讲,他一再强调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价值。杜祥
11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能源年会暨第11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杜祥琬表示,当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当中占绝对多数的时候,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这样的认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杜祥琬认为,分布式能源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能源
11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能源年会暨第11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杜祥琬表示,当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当中占绝对多数的时候,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这样的认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杜祥琬认为,分布式能源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分布式能源
摘要:太阳能、风能是不稳定的,具有间歇性的特征,必须跟储能结合起来,而应运而生的储能也在快速发展,从物理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到多种类型的电池所组成的化学储能。获益于材料科学的进步,化学储能技术进步迅速而且成本持续下降。储能不仅可以解决太阳能、风能间歇性的问题,而且能够
能源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关键问题:能源变革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该如何把握?非化石能源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力军”,该怎么处理两者关系?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报”带着这
编者按:能源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关键问题:能源变革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该如何把握?非化石能源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力军”,该怎么处理两者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
编者按:能源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关键问题:能源变革需要补齐哪些“短板”?能源结构调整的节奏该如何把握?非化石能源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化石能源短期内仍是“主力军”,该怎么处理两者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专访了
2018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火力发电分会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杂志、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燃煤电厂配煤掺烧专题技术交流会在河南郑州隆重召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龙辉副总工、西安热工研究院姚伟、大唐首席专家秦祺,华中科技大陈刚,
中国核电发展展走向弯道塞車,迷信所谓或然率风险评估(ProbabilisticRiskAssessment),以为三代优於二代,沿海比内陆安全,其实福岛经验和教训,数理和工程上刚好把核安最后一道疑虑解除,内陆项目一卡七年,早该解禁了。核反应速率,尤其在轻水式堆心,不同於化学反应及机械碰撞,在失控升温时有工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