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华北电大50年谱写壮丽华章

2008-10-17 13:51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华北电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世纪 新发展 新跨越

———悄然崛起的华北电力大学

  创建于1958年的华北电力大学,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伴着新时代的脉动,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高举探索创新、科学发展的旗帜,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以划转教育部进入“国家队”、组建校董事会、校部变更设在北京、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标志,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辉煌跨越。
  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发展气势如虹,创新活力强劲。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合格+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盛世长风,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华北电力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练精神积淀,承载时代使命,集聚升华力量,奋力开拓学校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力争谱写更为辉煌壮丽的华章!

  “华电精神” 支撑跨越新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50年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创业史。
  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华电人几经风雨砥砺,凝练形成“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强大凝聚力和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入新世纪,华电人坚持创办“高水平大学”不动摇,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坚持“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不动摇,在奋进中悄然崛起。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不进则退,进慢亦退”的时代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秉承“华电精神”,发扬50年优良办学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大学”这两个基本命题,解放思想,统一意志,抢抓机遇,谋求跨越,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把学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凝练并不断强化了“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切合实际的学校定位和办学方针,成为学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001年初,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调回母校华北电力大学担任校长,他在教代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规律已反复证明,高等学校凭借某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一是要“实”,就是要符合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要“重”,就是要准确定位,握指成拳,取得重点突破;三是要“奇”,就是要出“奇招”,超常规发展。
  学校发展责任与理想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动力,“精卫填海”、“追求卓越”成为华电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建设高水平电力大学的信念在他们心田深深扎根,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涌动着激情和梦想。
  新目标洞开跨越发展新视野,新理念引燃创造奋进新激情。
  “十五”以来,学校始终追寻办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重组资源、汇集人才、搭建平台、做大做强,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兴校之路,用一个又一个超常规跨越发展新奇迹,践行大学的责任理念,演绎现时代的华电精神。
  ———适度扩大规模,聚焦内涵建设,学校面貌根本改观。在校生人数从2000年的10423人增加到现在的24728人,研究生增加到6300人,各类学生3.4万人。学校投入2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四次征地扩展校园面积391560.84平方米,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072559.4平方米,建筑面积从40万平方米增加到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4亿元增加到21亿元。博士点由7个增加到20个,硕士点由17个增至52个。2007年,科研经费由过去的不足2000万元上升到2.4亿元,纵向经费由322万元增加到4029万元。
  ———立足能源电力,打造学科特色,办学实力全面增强。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新兴与可再生能源学科建设硕果累累,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点、20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另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开辟“绿色通道”,网罗拔尖人才,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学校把“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三大法宝,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战略,团队引进与个别引进相结合,创设“百人培养计划”、“青蓝计划”,确立“151人才工程”、“责任教授”、“学术特区”制度,延揽了一大批冲击学科前沿、驰骋学科高地的重量级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培育了一支支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校在编专任教师16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博士生导师108人、教授287人;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支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强化科学研究,立足自主创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973”、“863”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课题5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授权专利达30多项,是2000年以前全校专利总和的1.5倍。
  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电力节能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学校成功申报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国”字头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项目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承接国家级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
  ———推进开放办学,深化对外交流,国际化办学成果卓著。学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及跨国公司开展高水平、高效能的科技合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先后与美、英、法、澳、日、韩及俄罗斯等30多所大学、5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联合举办EMBA、“1+1”、“2+2”等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相关课程相互认证,先后承办了多个国家商务部政府援外项目,获取2008年第四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主办权。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像一股清新之风,为学校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国际视野下,学校不断超越自我,从更高层次寻求创新能力新突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北电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