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湖南电力改革开放30年发展掠影

2008-12-25 10:17来源:www.chinapower.com.cn  关键词:电力改革湖南电力改革开放30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通讯员 罗勇智

     对于湖南电网人来说,2008年9月25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随着社会用电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运行了30年的220千伏长沙榔梨变电站退出运行,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容量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变电站。榔梨变电站作为湖南省最早的220千伏变电站之一,曾为省会长沙的供电撑起半壁江山。斗转星移,新旧更替,它的兴废,见证了湖南电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

电源建设迅猛发展

1978年,湖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仅256万千瓦,人均0.05千瓦,其中火电110万千瓦、水电146万千瓦。全省主力电厂只有柘溪水电厂(44.75万千瓦)、凤滩水电厂(30万千瓦)、金竹山火电厂(35万千瓦)等少数几个重大型电厂,水、火电最大单机容量分别为10万千瓦和12.5万千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电力工业围绕“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加快了电源建设和电源结构调整。在国家基本建设“拨”改“贷”、“集资办电”政策的支持下,重点发展高温高压火电机组、大型水电站、“坑口”大型火电厂,电源建设飞速发展,结构渐趋合理。1978年,东江水电厂复工,1989年全面竣工,装机50万千瓦。1981年,鲤鱼江电厂扩机13万千瓦。1984年,金竹山电厂完成第三期扩建,装机达到60万千瓦,成为省内最大的火电厂。1988年,耒阳电厂扩机40万千瓦。1986年,五强溪水电工程复工。1991年,湖南首家中外合资电厂——华能岳阳电厂竣工,总装机72.5万千瓦,火电单机容量首次达到30万千瓦,揭开了湖南多家办电新的一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家新的投资融资体制要求,湖南省电力工业局大力兴建大型“坑口”、“路口”火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老火电厂,综合开发水电,湖南电源建设继续得到稳步发展。组建流域“母体”公司,实施沅水、澧水、湘江梯级、滚动开发,相继开发了凌津滩、碗米坡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1994年,五强溪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1996年全面竣工,总装机达到120万千瓦,成为湖南首个百万级、单机容量最大(24万千瓦)的水电厂。建设投产石门、湘潭、益阳大型火电厂,装机均为超高温高压的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湖南电网步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和高参数、高自动化的新阶段。1999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后,大唐、中电投、华能、华电等发电企业大力在湘投资,先后新建、扩建了湘潭、长沙、金竹山、石门、益阳、岳阳、三板溪等大型电厂。2003年至2007年,全省净增发电装机1157万千瓦。2007年7月,湘潭新电厂3号机组竣工投产,成为全省第一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同时,全省总装机突破2000万大关。到2007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2242万千瓦、人均装机0.33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7.8倍和5.6倍;百万千瓦级电厂已达到6个。

每每回忆起电源建设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担任长沙市三电办主任的谭自奇十分兴奋:“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电力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电力装机容量成倍增加。电力充裕了,城市居民家庭几乎家家装了空调,有的还装了两三台。我作为一名‘老三电’,真感到欣慰。”

电网建设日新月异

1978年,全省拥有35千伏及以上线路1.14万千米、变电容量338万千伏安,220千伏电压等级仅有线路4条、变电站4座。

据曾任湖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吴海春回忆:1978年,全省电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省水利电力局下属的省电力管理局,负责全省发供电业务的管理,按地市设置电业局。1980年,省电力管理局分开建制,成立湖南省电力工业局,大大促进了电网的发展。同年,建成鲤鱼江-衡阳-株洲-长沙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湘南电网与湘中北电网联成一体,全省形成统一的220千伏电网。1984年,湖南电网通过220千伏并入华中电网。1988年,葛洲坝-常德-株洲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投产,湖南至此跨入了全国500千伏超高压电网运行的行列,不仅大大加强了湖南电网与华中主网的联络,还极大地弥补了全省电力的不足,湖南电网从葛洲坝水电厂受电最高达到63万千瓦,占全网负荷的1/3。

党的十四大提出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湖南电力工业加大改革力度,于1993年成立了与省电力工业局并存的省电力公司。2000年撤销省电力工业局,实现了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离。“八五”、“九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调整电网投资方向,建设了500千伏线路3条370千米、220千伏线路82条2829千米,湖南主电网进一步加强,跨入了500千伏超高压菱形、220千伏长株潭双环网、洞庭湖区、湘西单环网等诸多环网运行的新阶段。

厂网分开后,为缓解长期以来电网建设的滞后局面,省电力公司明显加快了电网建设步伐。2003年至2007年,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18亿元,着力建设500千伏骨干网架,进一步巩固完善220千伏电网,加强城乡电网建设改造,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明显提升。紧紧抓住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输电项目发展契机,规划落实了荆州-长沙-湘南1000千伏交流、川西-湘南、溪洛渡-株洲66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分别在今年到“十一五”末陆续开工,建成后,将使湖南电网区外受电能力提高约2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建100万千瓦电厂20个。目前,全省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673座、变电容量6170万千伏安以及输电线路3394条、5.6596万千米,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4倍和17.3倍。已初步形成500千伏和220千伏网架基本覆盖全省,按电压等级合理分层、负荷相对分区的坚强的输配网架结构。

如今,只要人们到全省各地去走一走,就会看到: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型变电站,那一排排高耸入云的输电铁塔,那遍布城乡的供电网络,无不显示出电——这个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带来的繁荣昌盛。过去那种用电需要分配指标、一年四季频频拉闸限电的“苦”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各种鼓励用电的措施和不灭的万家灯火。人们仿佛看到,电就像滚滚北去的湘江那样流不尽、用不完。

供电服务与时俱进

1978年,全省年用电量73亿千瓦时,人均仅128千瓦时,用电水平低下且严重不足,电力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增加生产,尽可能保证供应,根本无暇顾及供电优质服务。为缓解供电紧张矛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省电力供应实行“一查四定”(查设备,定电力、定电量、定用电时间、定用电单耗)、“凭证供电”。为确保电力、电量的有效控制,1982年全省成立省、市、县三级“三电”办,层层实行计划用电承包经济责任制。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源建设的快速发展,供电紧张矛盾逐步缓解,湖南省电力公司不失时机地加大了市场化运作力度。1997年,启动内部模拟市场,为今后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电力市场运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正式成立湖南电网电力交易中心,进一步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有效维护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

同时,大力实施农电“两改一同价”,1998年至2003年,完成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投资80亿元,大大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着力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先后代管了35个县级及以上地方电力公司,并对其中10个进行了直管或股份制改造,促进了全省电网的统一规划建设、电力工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地方电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完成乡镇电管站改制,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农村供电服务显著提升。实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全省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每千瓦时平均下降约0.37元。

2005年,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的电力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湖南电网多年以来首次出现“零拉闸限电”。2006年,湖南省电力公司筹资4.12亿元,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年内全面完成了公司供电范围内户户通电的目标。全面加强供电优质服务,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治理“三乱”、“三电”,实施“三公开”、“四到户”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城乡供电营业窗口建设,改革收费方式,建设95598供电服务平台,落实供电服务“十项承诺”,供电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各电业局在当地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2007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79.4亿千瓦时,人均1293千瓦时,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1倍和9.1倍。

提起近年来的用电变化,家住长沙市化龙池的李逸专对记者说:“过去,一提起‘拉闸限电’,我们的心里就紧张。可最近几年来,我们再也没有听到‘拉闸限电’这个词了,我们老百姓居住的这些社区再也没有出现过‘拉闸限电’了。供电部门保生活用电做得好!”

2008年年初,湖南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冰冻灾害,电力设施毁损严重。湖南省电力公司上下发扬科学应对、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担当,奋力抗冰抢险,取得了抗冰保网保电和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就是这样,湖南电网员工在输送光明、播撒幸福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描绘出一道道绚烂的彩虹,在客户和电力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情感的连心桥,为“国家电网”这个品牌增添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

借问人间何处最美?芙蓉国里尽朝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改革查看更多>湖南电力查看更多>改革开放3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