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市场正文

中国的煤电博弈之路 博弈何以遭遇如此困局?

2009-03-20 09:38来源:www.chinapower.com.cn  关键词:煤电博弈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直到现在,中国五大电力集团与各煤炭企业的电煤合同仍然一单未签,胶着状态在继续。这对儿冤家的博弈何以遭遇如此困局?

    和这些年的矛盾纠结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电煤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和谐时光。

    “更早的时候我国的电力行业是计划经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为解决国内电力紧缺的局面,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电力公司,他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经营理念。比如说要求签署长期供电协议、长期燃料供应协议、长期供水协议等一系列协议。而协议的期限一般根据电厂的生命周期定为20年。”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向记者介绍,后来当时的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和中国国际工程公司接受了这种做法。在项目审核的时候也要求项目方提供相应的协议,比如和电力公司签没签供电协议,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签没签燃料供应协议,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和电厂寿命差不多的长期协议机制。

而这种模式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包括英美等国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在电力改革的过程中走偏了方向,鼓吹电力全部现货化交易,也就是“竞价上网”。不过当时他们所说的“现货化”主要指的是天然气电厂,燃煤电厂还在继续执行长期协议机制。“而我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过劲儿了,在燃煤电厂的交易中也鼓吹现货化。”这就导致电煤长期协议开始瓦解。

     而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这时国内企业感觉当初和外商签订的一些协议吃亏了。“1998年之前是缺电,但金融危机之后不缺了,电力建设过剩,煤炭价格陡降,电力公司发现用周围小煤矿用卡车运来的煤比火车运来的煤还便宜,于是就选择便宜的煤,不执行协议。这就把电煤之间的机制完全破坏了,造成当时很多煤炭企业特别困难。”韩晓平说。到此,长期协议模式被破坏。“1993年的时候这个机制建立,到2000年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崩溃了。”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02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电力供应又出现了紧缺,再加上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三年不建火电”,煤炭企业的建设也滞后了,这就造成了煤炭供应紧张。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房地产的大力开发等,整个电力需求增长特别旺盛,电力供应一直短缺。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结果就是煤炭、电力需求增长太快。

    电煤之间的争端和矛盾由此不断升级。因为没有长期协议,全部是现货交易,所以每年煤炭企业都会抬高煤价,而电力企业也就相应的提高电价,所以长期出现了煤电联涨的现象,只涨不降。但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的价格底线相差已经太大,再也谈不拢。

    对于国内一直在呼吁的“煤电联动”问题,韩晓平有着自己的看法,“大家一直在呼吁煤电联动,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中国是大企业政治,很多人只提价格改革而不提机制改革。因为机制改革会动很多人的奶酪,而价格改革只会使一些人的盘子里有更多的奶酪。”

    韩所说的机制就是长期协议机制,在他看来,这是全世界通用的做法,也符合电力市场的规律。“美国再怎么改革也没有建立煤炭期货和现货市场,长期协议的模式是不能动的。因为煤炭企业有了长期协议之后贷款会很容易,他们也会有动力保证生产的安全,因为一旦煤炭供应不上,煤矿就归别人了;反过来电力企业也是一样。这样就形成一个互相牵制和监督的机制,比安监局的监督要有用得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电博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