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三峡机组:何以7年跨越30年

2009-06-02 11:13来源:www.chinapower.com.cn  关键词:三峡机组三峡工程水利枢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3年,距三峡工程70万千瓦机组首次招标仅7年时间,我国制造商便独立承担起设计、制造任务—— 

  以市场引全面技术转让

  眼下,三峡工程——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如今,国内众多制造厂家已跨入自主设计、制造70万千瓦级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新时代。

  5月15日,在三峡大坝左岸电站中控室,隔着巨大的玻璃墙,记者看到,这个被称为三峡大坝“大脑”的房间里,巨大的系统屏幕上显示着一组组反映机组运行状况的数据。一旁的机组运行车间里,26台机组(左岸14台,右岸12台)正开足马力,为周边的华东、华中和南方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电流。26台机组中有8台为国产自主设计、制造,并全面掌握了包括冷却方式和绝缘材料在内的所有关键技术。这在13年前三峡机组首次全球招标时,完全不可想象。

  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技术装备司司长黄凌表示,1996年三峡左岸14台机组招标时,我国大型水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近30年。当时中国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仅32万千瓦。为弥补差距,三峡工程决策者提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技术路线”: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另一方面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通过对引进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终实现三峡机组的国产化。

  三峡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利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三峡工程机组是块大蛋糕,三峡总公司确立“依靠市场引进技术,依靠技术占领市场”的方针,利用市场的巨大需求来促使外商做出让步。

  为使国外制造商全面转让技术,三峡总公司在招标时,首次将国外供货商向国内企业转让关键技术作为必要条件和评标的重要条件。要求国外厂商不仅要转让图纸,还要将相关分析软件、设计思想和最终成果全部转让,让国内企业能独立进行新机组的技术制造。规定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

  核心技术向来被国外制造商视为命根,面对三峡提出的“全面转让技术”的要求,何以甘愿顺从?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凌指出,关键因素在于政策机制落实到位。

  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支付给外商的技术转让费必须在接受专利技术的企业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签字认可后支付,并将引进的核心技术同时让两家企业和设计单位掌握。因此,从一开始就在国内形成竞争机制。

  “三峡标准”

  促国产机组“再创新”

  其实,这种技术发展路线在其他重大装备制造领域也提出过,例如目前风头正劲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但是,国内的风机制造商一直都停留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再创新”似乎难现端倪。三峡机组的国产化进程如何成功实现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再创新?

  刘利人表示,三峡工程机组能够成功实现“再创新”,主要得益于对一些技术标准的严格把关。在70万千瓦机组的安装标准上,三峡总公司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三峡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标准》,对一些关键性指标规定了高于国内外同行业的标准,并在此标准基础上又制定了三峡“精品机组”评价标准,其主要指标大大严于国内和国际标准。

  “一系列指标体现了典型的三峡特色,因此被称作‘三峡’标准,它填补了我国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运行标准的空白。”刘利人说,“对于确定的技术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在制造、安装的实施过程中,决不轻易更改。如果要修改既定技术条件,需要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而且对于降低标准的要求,没有一项得到完全肯定的批准。有厂商提出将关键部件特厚钢板以替代品替代的申请,我们立即否决,而甘愿冒推迟交货的风险。”

  这与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记者在之前采访风电产业相关人士时曾了解到,国内一些风电场为了赶进度,不顾设备质量是否可靠,在风机厂外排起长队等待设备制造商的供货。装上的风机运行不过数日便出现故障,导致风电场运行受阻,影响了整个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杨清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在哈电、东电两家制造商开始独立设计、制造国产机组的尝试之初,由于没有提出明确严格的技术、工艺标准等原因,两厂生产出的设备都存在很多问题。“哈电生产的加工品浑身都是毛刺,这对于对精密程度和工艺水平要求极高的水电设备来说,显然不符合要求;东电存在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无孔不错’,小到机组上的法兰螺丝孔错出1毫米,大到转轮与下机架之间连接处十几米的大孔,都要错出20毫米。”杨清指出,再创新的过程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升级,更应该体现在制造工艺上,它要求制造商的产品必须经得起市场的竞争,同时能够经得起后续的运行稳定性的考验。

  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技术升级、工艺改进历程后,哈电、东电成长为实现国产巨型水电装备自主创新的典范。2004年,三峡右岸电站12台70万千瓦机组国际招标中,哈电和东电与外商同台竞技,两家企业以优异的设计成绩,以比国外低10%的价格优势,赢得了各自独立承担设计、制造4台机组的任务,由此开启了国内制造企业真正独立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时代。目前,自主创新的水轮发电机组正在右岸电站安全稳定地运行。

  “首稳百日”模式

  保机组稳定运行

  “三峡右岸电站国内机组制造厂提供的8台水轮发电机组,总体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技术指标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右岸最后一台国产机组15号机组的稳定性就明显优于国外机子。”刘利人说。我们一行人在进入机组运行厂房后,有人专门拿了一个硬币放在右岸15号机组机盖上,想测试其振动大小,结果硬币老老实实地站在上面,而国外机子当人踏在上面时,就会有明显振感。

  国产化机组运行稳定性不仅要体现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安全运行1000天,为这场大考验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据长江电力副总经理马振波介绍,三峡左、右岸电站26台水轮发电机组从2003年7月至2008年10月已陆续投入运行,历经135米、156米和172米等高、低水位的考验,运行稳定。

  这种运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三峡技术管理体系中首创的“首稳百日”管理模式。此模式将新机组投产后连续100天不发生非计划停机作为考核目标,自2004年提出“首稳百日”后,三峡所有的投产机组均已全面实现“首稳百日”目标,,机组制造、安装的综合水平大幅提升。

《中国能源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机组查看更多>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利枢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