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综合正文

风电产业:上海风电产业如何“乘风前行”

2009-08-12 09:48来源:解放日报关键词:风电产业海上风电风能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新闻网讯     在风电领域,上海企业“驭风而行”的故事不少,但作为一个新能源产业,上海在与其他省市的赛跑中,处境却有些尴尬:

  目前,沪产风电机组占全国市场的份额仅2%,而国内风电三大巨头的占有率高达50%;2008年,上海新增风电装机量1.5万千瓦,毗邻的浙江省新增15万千瓦,10倍于上海,而在江苏省,这一数字更高达35.45万千瓦。

  风电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才5年,上海的差距总体似在拉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告诉记者:“几年前,上海某区曾邀我去看大片滩涂,那里是风电场不错的选址,可惜至今没有一台风车竖起来……”

  华锐风电后来居上

  过去5年中,我国风电产业风起云涌,经历了从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的变局。2006年前,地处新疆的金风科技凭借先发效应,风电设备的国内市场份额稳定在20%以上。2007年开始,华锐风电、东方电气开始提速,大批量取代进口产品。到2008年底,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形成三足鼎立,新增装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和17%。其中,华锐风机装置2008年的销量达1000台,销售额80亿元,成为新的风电行业龙头。

  与上海电气在风电领域的地位类似,当年的华锐风电也属于“小弟弟”,可短短几年却后来居上。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告诉记者:“数年前我们大胆引进1.5兆瓦风电机组时,大家都担心华锐没经验,可能会消化不良。而我们在引进吸收之后二次开发创新,自主研发并认证了适用于不同风区类型、不同温度范围的1.5兆瓦风电机组,做足做透,无论在戈壁还是滩涂,都能运转自如。这一下,抓住了国家风电发展的契机。”

  随着风电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风电企业是否具备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则成了制胜关键。背靠母公司大连重工,华锐风电加快推进零部件国产化,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目前1.5兆瓦风机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左右。同时,得益于母公司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在水电、火电、核电上的长期合作,也使得华锐风电被发电巨头采购的风电整机,远高于金风科技。

  上海电气如何追赶

  发展风电,上海的起步慢了一拍。作为上海风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海电气风电公司成立于2006年底,比三大龙头企业要晚。上海电气董事长徐建国并不避讳目前面临的市场压力:“与华锐风电等相比,上海电气差距不小,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迎头赶上。”

  在火电、核电领域打拼多年的上海电气,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脉,都能给予风电很好的支撑。上海电气风电公司董事长祁新平表示,作为后来者,上海电气也将通过二次创新,完成从引进技术到联合设计,再到自主开发的衍变。据介绍,上海电气风电正在加大1.25兆瓦风机开发力度,包括低温型、高温型和高原型三大机组的设计研发。2兆瓦、3.6兆瓦海上风机的开发也在加速,其中,3.6兆瓦的海上风机明年上半年就可下线,有着116米的风轮直径,仅一个叶片就有17吨重。

  关于赶超,也有人担心:上海寸土寸金,土地和人力等成本高昂,比起苏浙两省和内陆地区,至少高出10%。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不以为然:“目前,全球最大的几家风电公司都在发达国家,就拿通用电气来说吧,难道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上海低?不可能吧,但人家在4年内就做到全球领先。”而对于赶超的产业路径,李俊峰也有自己的看法:“上海发展风电,不要老是想着赶超谁,也不要老想着自己造、自己用,而应站在更高的产业融合层面上,来寻求合作共赢。”

  海上风场是个机遇

  追风行动,还需另辟战场。有数据显示,我国近海10米、20米、3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分别为1亿千瓦、3亿千瓦、4.9亿千瓦,为我国陆上风电可开发量的3倍。而目前我国95%以上的风机装机是陆上风电,海上风电仅是个零头。未来几年中,海上风电的市场占比有望达到30%,上海身为全国海上风电工程示范地,发展海上风电显然是个赶超的机会。

  今年以来,国内外风电巨头多次云集上海,从4月份的上海国际风能展,到6月份的中国国际海上风电和传输大会,每次都是高朋满座,报名者远远超于预料。记者曾想获取一本海上风电大会的论文集,却被主办方告之:“只印了400册,参会代表太多,早被领完了。”这些参会者,很多是冲着上海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而来的。

  据上海东海风力发电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华介绍,东海大桥100兆瓦风电场将安装34台国产单机容量为3兆瓦的离岸型风电机组,这片海域范围距岸线8—13公里,风机布置在东海大桥东侧,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能工厂”。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示范运行,将对串起海上风电从制造、安装到维护的完整产业链,起到一个积极引领作用。

  跨国公司也是闻风而来,今年5月,西门子中国耗资5.81亿元的西门子风力发电叶片公司也在上海临港破土动工,西门子中国能源业务领域总裁马德告诉记者:“在海上风电领域,西门子是领先者,我们具有不需要粘和的风叶专利技术,还带来了海上风电并网技术。”

  政府还需要推一把

  大风起兮云飞扬。今年6月,上海市公布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12年,上海风电产业总产值要达到300亿元。行动方案中也给出了一些吸引总部、设备折旧方面的政策优惠,但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反映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担心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开放融合,才能做大风电产业。在研发技术、吸引人才、多渠道融资等方面,上海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吸引力。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透露,上海市已邀请华锐风电的技术中心前来落户,而在今年年初,华仪电气在上海临港圈地百亩,准备兴建研发中心,研制2.5兆瓦的风机产品。

  然而,上海要想成为中国风电产业总部和研发集聚地,还需进一步打破条条框框,放大政策效应。一家来自黑龙江的民营风机企业负责人不久前向记者诉苦: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在上海,但生产基地在外省,就一直没能享受到上海的技改项目扶持政策。“其他省市请我们去落户,条件要比上海好,可是管理层和研发人员都习惯了在上海滩生活,真是左右为难。”

  同样,本地民企万德风电负责人也表示,政府部门对其项目很关心,但若比起扶持措施,周边省市的政策优惠更多。几年来,万德通过申报国家和市级的9个科研项目,获得政策资金300多万元,但相比私人股东们已投入的上亿元资金,仍不解渴,“我们真的很需要政府再来推一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产业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风能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