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解读油企“抄底”海外观潮

2009-08-20 10:11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关键词:中海油能源石油天然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中国的三大石油巨头来说,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过。几乎世界上每一宗大型油气资产并购案背后,都有他们热情参与的身影。


  无论是俄罗斯、南美,还是伊拉克、欧洲,他们频频出手、四处下单。回过头来看一看就会发现,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颇有可圈点之处。在这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外并购潮中,中国油企做成了一桩桩之前一直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顺势而为适应并购环境


  中国石油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由中海油系率先拉开“帷幕”。去年7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控股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服”)发布公告称,以127亿挪威克朗(约合25亿美元)的价格要约收购挪威AwilcoOffshoreASA公司全部股份。


  此时,全球金融危机才初现端倪,而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已经一发不可收。此后,三大巨头在加拿大、安哥拉等地频频出击并屡有斩获。及至今年6月24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以72亿美元之巨资收购瑞士石油公司Addax,一举做成了中国企业近年来最大金额的成功海外收购案。


  公开资料显示,Addax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7.62亿美元,盈利达到7.84亿美元。Addax年产原油5110万桶(约合700万吨),探明储量5.37亿桶,可开采10年以上。通过这项交易,中石化获取了在西非沿海开展勘探业务的机会,同时也可进入石油资源丰富但在政治上高度敏感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


  “中海油服和中石化的这两起收购都是在发达地区,这也是并购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需要提醒中国企业注意的是,在做海外并购时首先需要做好前期研究工作,选择相对有利的并购环境,千万不能认为兜里有钱就能搞定一切。”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某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说,海外并购目标国的内部环境很重要,比如有的国家民主和法制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民众心态良好,为并购能够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相反,在另外一些政治派系斗争严重、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地区,往往对外资并购采取抵制的态度。


  对此,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持赞成态度。她表示,在作出并购决定前,一定要对该国的政治风险、民族情绪、公共关系做出详尽的研究,尤其要注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别。在做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并购成功的把握就会大很多。


  在这方面,中国油企并不缺乏前车之鉴。2005年1月,中海油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公司发出了逾130亿美元收购要约。截止到2004年年底,优尼科市值约110亿美元。应该说中海油的出价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却遭到美国政治势力的强力干扰而最后功亏一篑。如果中海油之前能够充分研究美国的政治环境,提前在美国府院之间展开游说公关,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如此。


  形式灵活获取稳定油源


  去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对俄罗斯进行访问期间,与俄罗斯签订了“贷款换石油”框架协议。经过前前后后多轮谈判,最终在今年2月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与俄方签下了以250亿美元贷款换取3亿吨石油供应合同的协议。


  无论是以金额计,还是协议供油量,中俄“石油换贷款”都创下了近年来中国“出海”之最。更重要的是,在贷款协议中,中国让俄方敲定了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协议。该管道早在1994年11月已提出动议,其间一直波折不断而停留在“纸上”。俄方承诺,2011年起将投产该管道并担负起每年1500万吨的供油任务。


  参照以往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形式,往往都是参股或者直接收购,但“石油换贷款”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石油企业与国有银行一同出马,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接受贷款的国家以石油供应作为抵押,这种模式无疑是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石油企业的一大创新。


  “石油换贷款的模式,达成的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前述业内专家评价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众多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都陷入了资金短缺的泥潭,急需资金来扩大投资、偿还之前的贷款等;而中国。通过以贷款换取石油,不仅为外汇储备找到了比购进美元更好的出口,还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


  中俄协议墨迹未干,中国就与巴西在2月18日再签一单,巴西按市价每日向中国供应10万至16万桶石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石化将共同为巴西石油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后者开发在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深藏海底的石油储备。


  同在南美洲,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协议,将两国2007年设立的联合投资基金增加一倍达到120亿美元。这120亿美元中,中国提供80亿美元,委内瑞拉则提供剩下的40亿美元。委方每天向中国出售8万至20万桶石油来支付债务。


  在今年4月份,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订协议,中方向俄罗斯提供5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同时,中石油将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收购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全部股权,中石油获得约47%的股份。该公司是哈萨克斯坦大型石油开采企业之一,在哈萨克斯坦拥有36处油气田,其中15处正在开采,可采储量1.94亿吨,剩余储量为8.12亿吨。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原油进口增长9.6%,达到1.789亿吨。粗略计算,中国在“石油换贷款”中获得的年石油供应量就在3000万到4000万吨,大约占到了2008年原油进口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对保证中国能源供应的意义之大可想而知。


  全球布局上中下游兼顾


  在中国石油企业的之前诸多海外并购中,几乎主要是集中在上游,以获取稳定的石油、天然气供应为主要目的。最近的一次是在7月1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与中石化联合以现金方式收购了安哥拉32区块20%的权益,交易耗资13亿美元。


  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兴趣正在扩大,世界大型炼厂屡次进入了其并购视野。


  5月25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发布公告,以总价约14.7亿新加坡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全部45.51%股份(不包含库存股)。


  7月1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挂出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投资收购新日本石油有限公司大阪炼厂49%股权项目通过核准。发改委称,该收购已经在2009年6月通过核准。这是在两个月时间内,中石油在下游流域的第二次成功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新日本石油为日本最大的石油进口商和营销商,也是日本最大的石油精炼商,拥有9家炼油厂,石油提炼能力超过130万桶/天。在日本汽油市场,新日本石油占有23%的份额,经营着13100多个加油站。大阪的炼油厂为新日本石油拥有的六家炼厂中的一家,原油加工能力约为每天11.5万桶。


  另有消息称,中石油还在与英国英力士集团洽谈,拟投资该集团位于苏格兰的炼油厂。英力士总部位于英国的全球第三大化工集团,年销售额达到470亿美元。如果双方的交易达成,将是中石油在亚洲之外首次涉足欧洲炼油行业。


  对此,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评价说,相对上游业务来说,中石油的石油化工板块并不是强项,通过海外收购可以获取国外炼厂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以及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快速补上这块短板,实现上下游的兼顾和协调发展。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收购的一大转变,不是一味地要拿油气产量,然后等着国际油价涨了来牟利。而是看收购对象是否对完善公司业务形成帮助,这样的收购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海油查看更多>能源查看更多>石油天然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