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得新能源者得天下 看北欧技术研发

2010-05-21 09:45来源:互联网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经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场新能源革命正在世界风起云涌。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斯·利普就说,世界的未来,属于领先新能源技术的国家。

    走访北欧,“发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他们为发展新能源所付出的积极的行动、不懈的努力就是一个明证:当今世界,得新能源者得天下!

    让我们惊喜的是,北欧十余日,常有权威的官员、专家不由自主地讲到中国,这次他们讨论的不再是中国制造的消费品,而是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技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充满雄心的企业家。

    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国家早有布局,政府积极推进,科学家致力于研发,外媒称,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新能源的发电站。

    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能源、低碳经济也已置于战略高度,成为未来方向。广东大力发展的核电产业及太阳能、风能等技术已引起世界包括北欧的高度关注,挪威为什么要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个中的意味,不言而喻,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丹麦气候与能源部能源署资深顾问OleOdgaard环游世界,数次来中国,也远赴非洲、印度,他为中国企业在与丹麦的生物质能发电合作中最终把丹麦技术“吃下”而叫好,这位能源专家的估计是,未来十年,丹麦将从中国进口清洁能源技术。

    挪威曾经盛产海盗,让他们名扬天下。现在,他们希望盛产海上发电,在世界领先。

    而如此套用,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盛产加工贸易,而未来的中国,我们希望盛产新能源技术,盛产自主研发。

    如此,那将是真正的中国创新时代的到来。

    北欧之行,看的是乡村美景,看的是低碳实验,更看到了各国竞逐新能源技术的狼烟四起。

    尽管是石油王国,挪威现在正在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新能源,他们的观点是,石油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则必须日渐摆脱化石燃料的依赖。

    而丹麦更是画出清晰路线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降低能耗……

    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发展的不是新能源,他们发展的是可供出口来换取外汇的新能源技术。

    广东是中国著名的能源消耗大省,用电量占全国的8%,但能源自给率只有10%,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需要新的技术尤其是新能源技术的支撑,背后是无尽的市场和商机。

    我看北欧无限好,北欧看我也亦然。

    对话丹麦气候与能源部能源署资深顾问OleOdgaard

    丹麦能源路线图:再过四十年,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依赖

    丹麦的外交部只是一栋简朴古旧的大楼,和街头其他大楼无异。

没有标新立异的外观,没有夸张夺目的装饰。在这里,低调、简洁、环保、实用,是他们的时尚和追求,据闻,哥本哈根的大街已经有20多年没有修整过了。

    丹麦气候与能源部能源署资深顾问OleOdgaard游历世界,数次来中国,也曾赴非洲、印度等地,在介绍丹麦的能源战略时,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提起中国。的确,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能源板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国家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决心也让他们钦佩,而中国企业家的开拓精神,更是让OleOdgaard惊讶。中国企业把丹麦生物质能技术“吃下”,就是一活生生的例子。

    这位能源专家的估计是,未来十年,丹麦将从中国引进很多清洁能源技术,而不再是一些“中国制造”的商品。

    低碳经济5年大发展

    5年前99%石油还靠进口,现在不仅出口石油,还出口清洁能源技术

    记者:丹麦的能源署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OleOdgaard:我们能源署是1974年成立的,立志于低碳技术研究。现在36年过去,能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欧盟国家中丹麦已成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国,能效是欧盟国家中最高的,除水能外,贡献最大的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生物智能发电厂,这些都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保障它的运行。

    记者:记得以前你们的石油99%靠进口。

    OleOdgaard:没错,丹麦5年前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就是因为石油危机,当时丹麦99%的石油依靠进口,失业率一路上升,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维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中之重。

    现在,与石油出口相等的是技术出口。丹麦致力于走一条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不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之路。过去18年经济总量增长了40%,能源消耗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了14%。

    丹麦能源路线

    2025年,50%用电量通过风力发电,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记者:现在丹麦对发展新能源非常重视,能透露一下你们的战略目标吗?

    OleOdgaard:可以说,现在丹麦一切可装风车的地方都已安装了风车,80个离岸风车提供了全国用电量的1.7%。新的离岸发电厂建立后,风力发电将占丹麦的三分之一。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50%的用电量将通过风力发电。根据2008年政府达成的协议,未来将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2025年,发达国家排放量要减少80%—90%,这意味着丹麦要最晚在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此,我们已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路线。

    到2025年,化石燃料减少15%,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要达到30%,三分之一用电量必须来源于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1%,意味着总体投资要达到GDP的0.45%。

巧推低碳之路

    二氧化碳排放多,课重税;用可再生能源,政府给补贴

    记者:丹麦这样的能源目标靠什么来实现呢?

    OleOdgaard:我们的低碳之路主要靠三个因素来驱动,一个是区域供暖系统,一个是可再生能源,一个是能源节约,当然,我们希望在节约的同时不减少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区域供暖很早就出现了,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混合型供暖,2007年区域供暖比重已达到61%。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供暖,我们把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热量也输入区域供暖系统,耗油量不断减少,煤炭燃烧也不断减少。现在我们25%的区域供暖来自生物燃料,这是最清洁的能源。

    记者:区域供暖这样的大工程是由谁来主管?

    OleOdgaard:各市政府是主管机构,在我们这里,二氧化碳的排放越多,所交的税就越高,政府的能源税和二氧化碳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要命的。

    记者:推动新能源,居民愿意吗?他们是不是要承担额外的支出?

    OleOdgaard:在丹麦,居民每用一度电如采用可再生能源,只比传统的贵1欧元,几乎没什么额外的支出,大家都愿意。这背后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政府补贴,研究机构、基金会的支持。可以说,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没有超出负担,现在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的能源结构中提高了8%。

    给广州支招

    统一制冷,老楼、新楼能耗都能降很多

    记者:北欧各国都在致力于区域供暖,你们冬季长,中国南方就相反。

    OleOdgaard:我去过中国的南方地区,你们需要的可能是区域制冷系统,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我去年9月访问香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还是做了很多节能的事情,但香港能源使用还是比较浪费,很多大楼的外观灯很辉煌,家庭也是各自制冷,很多房子在设计建筑时没考虑能耗问题,用户要承担很高的开支,这在丹麦是不允许的。

    记者:广州有很多楼房是比较旧的,能耗也大。

    OleOdgaard:你们也看到了,丹麦的很多大楼很古老,有几百年的,一百多年的,我们都在使用,但对大楼建筑要求也是很高,以前能耗很高,每平方米需消耗14升的石油,1982年石油危机,规定不能超过10升,1995年到2006年,逐渐降低,15年中,新楼能耗必须每年下降70%,现在到2015年,每平方米不能超2.5升。中国南方如采用统一的制冷系统也是可以设立类似的能耗标准的。

    中丹合作典范

    在合作中,中国公司“吞下”丹麦生物质能技术

    记者: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尝试走生物能源发电,丹麦对此怎么看?

    OleOdgaard:我们也很重视这一块,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建立生物能源发电,走生物质能发展之路,但现在生物质能技术不归丹麦所有,而是归中国所有。

中丹双方最开始是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发此技术,后来,中方公司把外方公司给全买下来了,现在生物质能技术已归中国所有,并且通过欧盟的权威认证,在南丹麦地区广泛使用,建小规模的发电厂,我认为这是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记者:中国现在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战略,相关技术发展也比较快。

    OleOdgaard:对,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中国购买丹麦的风力发电涡轮,享有折扣优惠,现在中国自己设工厂生产涡轮配件,已是世界一流的风车生产商。据我们所知,一年前有两家企业进入世界十强,现在有两家企业进入前5名,很厉害。我所知道的中国有世界最领先的太阳能板生产技术,还是最大的生产商,中国也是世界很大的混合动力型汽车生产商。我相信未来十年丹麦会从中国进口很大一部分的产品。

    我去过非洲、印度,和他们相比,中国的企业家的确很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一旦有新技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广泛推广,我对中国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很有信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查看更多>低碳经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