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风电设备依赖进口已经成产业发展瓶颈

2010-08-04 09:26来源:机电商情网关键词:风电设备风电机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虽然我国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已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长到2006年的260万千瓦,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我国风电设备却始终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的技术设备以及很多国产设备的设计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自主知识产权缺失已成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痛疾。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上,多位专家和学者表示,我国风力发电的实质目标不是装机数量的增长,而是大力推进风电产业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风电设备已成为衡量国家风力发电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外资风电企业“大举压境”我国风电企业尚难抗衡

  6月28日,记者随人群一起走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四届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现场。

  记者看到,维斯塔斯(VESTAS)、通用电气(GE)、苏司兰(SUZLON)、歌美飒(GAMESA)、恩德(NORDEX)等国际风电机组总装巨头全都在重要位置大规模布展,此外还有50多家国际知名电机、传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制造、复合材料、防腐材料生产企业前来参展,这些国际风电设备企业的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在一片国际风电机组总装企业豪华展台的簇拥下,我国国产化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展台虽然也有吸引人的亮点,但展台普遍小而分散,总体实力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

  “内外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此次展会上的布局及其显示的展台实力与目前国内风力发电设备产业的现状格局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施鹏飞用“很不正常”来形容我国风电设备市场现状。据他介绍,风电机组的基础研究、设计和生产制造一直是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现国内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组中,主要为600千瓦的产品,且设备设计和制造水平落后。“国内风电设备市场很广阔,但由于国内企业设计能力薄弱,高端设备技术大多掌握在外方手中,致使大部分国内市场被进口设备垄断。”

  据统计,在2004年中国风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国产设备只占25%,进口产品占75%;在2005年风电设备新增市场份额中,进口设备占70%以上;2006年我国风电设备市场60%需求仍由进口产品满足。

  “我国风电场设备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现在世界几大风机制造巨头订单已经排到两年以后,主要订货商都是中国的公司,这些设备价格昂贵,生产周期长,严重制约我国风电场的装机进度和发电质量。”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许多外国公司在风电研发方面已有十几年的经验,世界一流的风机制造商通过合并和收购方式日益壮大,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在我国,风电产业刚刚兴起,涉足风机产业的企业大多是小公司,并且多为民营企业。中国企业要在群雄林立的风电领域占有一定份额,困难非常大。

  实际上,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并网风电机组,但直到1997年在国家“乘风计划”的支持下,才真正从科研走向了市场。由于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资金较少,缺乏基础研究积累和人才,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总体来说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目前,我国所掌握的750千瓦及以下容量的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此外,由于我国风电机组的测试和认证体系尚未建立。风电机组配套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增加了整机开发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变浆变速型风电机组,国内相关零部件研发、制造方面处于起步阶段。

  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企业采取高价购买国外已有的1.0兆瓦至1.5兆瓦机组的制造技术,在国内生产机械零部件,国外采购控制系统、高精密零部件,最后在国内总装的方式,准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造成我国风电机组制造厂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设备查看更多>风电机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