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中国低碳“核电路线”

2010-08-23 13:34来源:互联网关键词:低碳经济核电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侯变化的日益严峻,现实经济的低碳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应对低碳经济时代的碳减排压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核电作为技术成熟、可大规模提供电力的清洁能源形式,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灰渣、氮氧化合物等,尤其在减排二氧化碳方面有显著的作用。据测算,目前全球400多座核电机组,在提供17%电力供应的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多亿吨,碳减排压力、能源供应安全以及核电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共同推动了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整中国核电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核电的装机比例。按照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中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至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以上,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8%以上。这给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在内的核工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核工业集团目前投运的核电站共7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7万千瓦。目前在建项目包括秦山二期扩建工程、三门一期工程等,共装机容量942万千瓦。作为中国核电的主要建设者,随着核电的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核电科研设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在成功设计和建造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后,1987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全力投入了大陆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引进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并开始了学习、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征程。

    1996年,由中国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以中国核工业集团工程设计人员为主体,完成可行性研究和主体设计,走出一条中国核电自主化发展的路子。

    1997年,在法国设计总包框架下,中国核工业集团以设计分包的形式参与了广东岭澳一期核电工程建设。2005年中国核工业集团以设计总包的形式参与了岭澳二期工程,并承担了包括核蒸汽供应系统及电场辅助系统在内的设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CPR1000自主品牌技术。

    CPR1000核电技术在后期辽宁红沿河等核电工程项目中被广泛的接受和采用。中国核电自主创新的故事并未因CPR成功而结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集设计建造30万千瓦、60万千瓦和百万千瓦级基础上,结合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近十年运行维护的经验,通过大量验证实验,用了近十年时间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级核电新的堆型(我们叫CP10000),通过采用177堆型等22项重大技术改进。

    今年4月,国家核能行业协会组织的重大技术改进审评中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完整的核科技体系的传承者,按照国家三步走的技术路线,瞄准国际核电发展前沿技术,积极开展预先研究,目前快堆技术研究已取得突破,中国实验新堆已实现临界,聚变堆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始终禀承核安全是核工业生命线的理念,高度重视核电厂安全和稳定运行,建立起一套有着严格标准和规范操作程序的核电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投运核电站已超过50个堆年的安全运行记录,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核电站运行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各核电厂安全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发电量能力因子、负荷因子等指标连创历史新高。以中国核工业集团2009年核发电量测算,共发电38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烧1154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22万吨,二氧化硫9.8万吨。

    在核电技术服务领域,中国核工业集团已形成了覆盖核电厂运行技术支持,运行仿真等全方位的核电技术服务体系和强大的核电技术服务力量。作为中国核电站燃料的主要供应商,中国核工业集团还拥有从铀矿地质勘探、天然铀采冶、铀转化、铀浓缩和燃料制造、放射性废物处置等完整的核燃料工业体系。受核电需求的拉动,近几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核燃料循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铀资源保障能力和核燃料加工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这些都为核电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发展核电是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现实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为910万千瓦,核能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也仅为2%,与全球核电国家平均17%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按照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达到7000万至1亿千瓦目标测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在现在基础上增加9~10倍。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中国核工业集团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时期国家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将与核工业界同行一起抓住机遇,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培育和提升核电产业发展能力与核电技术水平,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低碳经济查看更多>核电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