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风能发电装机容量第一不能是表象繁荣

2011-03-08 10:02来源:中国新能源网关键词:风力发电风电风能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疆最先出了问题。

新疆达坂城风区被称为“中国风谷”。新疆也是中国最早开发风能的地区之一,但仍并未显著提高新能源发电的比例,近年来的发展还遇到瓶颈。这行是靠天吃饭。风太大也不行,风太小也不行,尽管达坂城风区是新疆风力最大、最稳定的地区之一,但风力发电还是只占了总发电量的近2%。而且所发的电都直接进新疆城市的电网中,新疆主要还是靠火电。

反倒内蒙和沿海地区如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情况更好些。但总体上看,风电所占比例还不到10%。

韩晓平对此的解释是,由于风电是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能源,也不能储存,而且从事风电场的国企把风电场的规模越做越大,使效益进一步摊薄分散,以致中国的风能发展没有预期中的理想。

还有一个说法值得关注:目前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位,现在很多地方上马的新能源项目在接受考核时也只是查看装机容量,并不是实际发电量。

两者之间的差距并非一星半点。因此就新能源发展起步阶段来看,很多项目由于安全、实际需要等种种原因并不能按装机容量发电。

韩晓平又举出另外一个案例,甘肃中电酒泉风力发电公司投资兴建后,运营效果一直不如意,2008年的时候,不仅一分未赚反而亏损1711万元人民币。亏损的原因就是发电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电网出于安全考虑时不时要限电,而所谓的安全考虑则是由于线网的承载能力比较低,风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会有伤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网络坍塌。所以,风场须无条件接受调度指令,该关时就得关。”规划和实际相背离的现象终将导致问题出现,而直接倒霉的就是那些没有经过有效评估和规划就匆匆上马的新能源企业。

当一个又一个企业看到新能源的光明前景飞奔而至时,韩晓平想到的更多的则是,不问未来的前景是否真的光明。装机容量不等于发电量,供大于需的时候,真正的能源问题尚未解决,能源泡沫却翻涌而至,反倒浇灭投资者对于清洁能源的一腔热情。

作为中国企业投资协会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投资委员会副秘书长,面对喜人的成绩,韩晓平仍然难以抚平思虑。

问计风电有序发展

按照国家中期设计,到2020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规模有望超过一亿千瓦。重点依托“三北”及江苏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区,以“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布局。初步计划在河北、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江苏等省份建设10多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形成若干个“风电三峡”,风电在局部地区电力供应中达到较高比例。

韩晓平说:“在风电领域,中国的研究力量并不弱。从国家层面看,无论是材料学还是空气动力学,我们的研发实力都非常强,而且现在我们的精力和资金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转移。”中国在风能方面还是有优势的,比较研究目前世界上五大风电强国,中国的风力资源量接近于美国,大大超过印度、德国和西班牙。

在各国竞相发展新能源技术的情况下,谁能在新能源战略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可以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充当世界科技创新的“领跑者”、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及新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保持这种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对一个国家的意义,不是单纯用节省了多少能源开销可以计算的。

有实力,关键是利用。

近两年,政府已开始有意控制风电发展速度。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风电设备成为产能过剩的六大行业之一。各方关于尽快出台风电并网标准的呼声四起,“这个标准应该是政府主导,而不是一个企业主导”,因为国家主导可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企业主导时出现偏颇。

但韩晓平认为,中国风电行业当今发展的“怪象”并非出台风电并网标准即可解决的,“有标准是好事,但问题核心不在标准,如果电网无法消纳风电,有标准依然没有用。”他称,“中国风电目前受到央企体制与行业发展模式的双重束缚,除了上述央企‘游戏规则’影响外,风电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也不可取。” 他建议,需要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进来,代替央企建设风电,才能从本质上彻底杜绝中国风电的“不计成本”。

身为专家,韩晓平希望大家在看到光环的同时,也怀揣忧患,再深思而前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力发电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风能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