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人物正文

于午铭:达坂风事

2011-03-14 14:58来源:互联网关键词:新疆达坂风电风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政府在最近10年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导致中国风电市场的增长速度已经位居全球之首——平均每小时就建造一台风力涡轮机。去年第二季度,中国仅在风能领域就投资了1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投资额的一半。

于午铭站在达坂城的风力发电机下

于午铭人生最辉煌的时光,也许要从他50岁那年开始算起。之前30年,他奔波于新疆各个地方的水电站,好不容易升为新疆水电建设公司的总工程师。那年年初,他先是被调入水利厅的企业管理办公室做副主任,听起来像是等待退休的职位了。但半年后,他突然接到一个新任务,下属的某个企业急需一位新领导—— 据说,旧领导已带着一帮人投奔他处。

这位旧领导叫王文启,在新疆水利厅也是个名人,是那种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怕别人说闲话的。整个事件的起因,要上溯到1986年,王文启参加了一次去欧洲的风电考察团。回来后,他立即从丹麦订了两台风电机,想试试新疆是否具有风力发电的潜能。地点选在乌鲁木齐郊区达坂城的柴窝铺湖边。一年后,试验居然成功了——达坂城的大风,在新疆是出了名的。丹麦那时已是世界风电强国,看准了中国庞大的潜在风电市场。他们决定赠送给新疆14台风机,帮助王文启筹建了达坂城风电场,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风电场。那是1989年,多年后,这被认作是中国风电工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但王文启的创举并没有立即带来利润。风力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达坂城风电场短期内不可能盈利。他决定投奔电力行业。而这个烂摊子,轮到了于午铭的头上。

于午铭是个稳重的人。自从1959年从西安老家考入新疆工学院后,他在新疆呆了大半辈子。他大学读的是机电,毕业后一直干的是水电,可从未接触过风电这个新鲜东西。不过他有个组织上的优点,“一生交给党安排”——后来的经历似乎证明,党安排的,也绝非不是惊喜。

最初的日子非常艰难。整个风能公司(包括达坂城风电场)一年的电费收入只有20多万元(每度电5分钱),发工资都很难。有时候,整个办公楼只有他这个总经理一个人在上班,其他员工都在想方设法从外面找点零花钱。那是1992年,中国正进入一个时代的拐点。邓小平的南巡,让新疆这个还在苦撑的事业单位看到一线希望。

于午铭很快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他的管理方式处处迎合着中国正在萌芽的市场经济。风能公司变成一个什么业务都做的企业。他在公司内划设了许多事业部,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去外面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独立核算盈亏自负。其中最赚钱的,居然是达坂城风力场附近,312国道旁的一个加油站。有段时间,那里成为风能公司员工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真正的转机,再次来源于欧洲。1994年,德国政府实行“黄金计划”:每一个购买德国风机组的项目都可以无偿得到70%的捐赠。于午铭果断抓住了这次机会,一下子从德国购买了8台风电机。那年,运气似乎开始好转,电价也上升到每度电1毛8分。到了1997年,新疆的入网电价已经增至4毛8分,比以前翻了十倍。谁也没想到,于午铭到风能公司第六年,他们就已经甩掉连年的亏损,并且开始略有盈利。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极为少见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疆达坂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