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三峡工程是不是旱涝祸首?

2011-06-17 13:55来源:北京日报关键词:三峡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过,客观公允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总会不可避免地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都是各有利弊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次生灾害。比如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埃及阿斯旺大坝,在发电、控制旱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土地盐碱化、血吸虫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王国庆认为,三峡工程在起到防洪、发电作用的同时,库区也会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这些都是三峡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如何利用三峡工程更加合理地调配水资源,也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工作。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彻底否定三峡工程,而是着手去解决各种新矛盾,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链接

干旱和暴雨

缘何交替频发

近年来,干旱和暴雨交替频发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全球水循环变化与中国的干旱》的报告中,认为这与全球水循环变化相关。

丁一汇说,观测和理论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在暖气候下,海洋蒸发增加,大气本身的含水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当温度每升高1℃,大气含水量可提高约7%;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在增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气才能达到饱和,达到降水条件,并且一旦发生降水,强度就会加强。

“这种变化导致更强的降水和更多的干旱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到中雨频率普遍减少,而大雨与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丁一汇说,“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也在增加,干旱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0年干旱明显加剧。”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干旱面积扩大迅速,尤其在黄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资源紧缺,丁一汇认为这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夏季降水分布格局的改变密切相关,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主要雨带由华北地区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使北方出现长达30多年的长期干旱,而南方暴雨与洪水频繁发生。

“中国降水格局的变化是亚非大范围地区干旱变化的一部分,而这与全球水循环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丁一汇说,“如何减缓和适应水循环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大挑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