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11-06-17 13:55来源:北京日报关键词:三峡工程收藏点赞
我要投稿
无论是旱还是涝,“三峡”似乎总逃不了干系。这几年,凡是长江流域或者更远地区出现极端自然灾害,甚至是日常的刮风下雨,总有人拿三峡工程说事儿。那么
“木桶效应”致旱理由不充足
今年以来,“十年九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出现严重旱情,引起诸多质疑。有学者提出的“木桶理论”再一次被人提起。早在2006年川渝地区出现持久高温大旱时,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就提出,川渝干旱主要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木桶效应”造成的。所谓“木桶效应”,就是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盆地的山脉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木条,三峡原本是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
王红旗还进一步提出,应寻找适当的地方开辟水汽通道,让大自然自己实现“空中的南水北调”,否则就像人的“血管阻塞”,全身血脉不能正常循环。
但是,这种说法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王国庆教授看来根据不足。他表示,要影响大气环境,工程垂直方向距离地面需至少几公里以上,高度只有100多米的三峡大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也认为,“木桶理论”站不住脚,“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旱情以往时有发生
长江中下游5省(湘鄂赣苏皖)今年1月至5月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533.3毫米)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表示,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原因:一是拉尼娜及其衰减对热带与副热带地区天气气候产生了强烈影响。二是今年春季欧洲和俄罗斯中部出现持续的高气压异常活动,而亚洲东部为低气压环流。简言之,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所致。
不过,旱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侵扰长江中下游地区,绝非是有了三峡工程之后才出现的事。历史上的1981、1986、1988、1991、2000和2001这几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曾发生春旱,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未建三峡工程时旱情也是常有的事。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不只是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欧洲和美国中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张培群表示,“这些都是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有些网友这样开玩笑:如果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是三峡工程造成的,那美国的旱灾又是什么工程造成的?
王国庆则表示,三峡是个大话题,也的确吸引眼球,但提出命题必须要有科学证据。当前的旱情与前几年的川渝大旱,都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产物,不能将其完全归罪于三峡这样一个单一的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有限
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过各种分析,结果都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解释称,在自然界中,水分有外循环和内循环两种。内循环是局地区域内水汽输送的循环。局地地表状况或气候条件改变后,主要会引起水分内循环的变化。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抬高、水面扩大,增加了内循环,但这种水分的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气象系统原本是个复杂系统,轻微的扰动也可能给最终结果带来巨大改变。因此很多气象事件难以做出定量分析。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三峡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水库库容大小仅排在世界第24位,不少比它大几倍、十几倍的水库运行多年也没有听说对大范围气候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何以三峡工程就那么特殊?
科学利用三峡还要做大量工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认为,正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建立,才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资源,改变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调控格局,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可以在旱季细水长流,来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梯级电站构成的长江干流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上,梯级水电站因厂制宜,锚定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新活力,赋能水电行业提质增效。三峡小微特开设“大走廊新活力”专栏。近日,三峡电源电站X1号机组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启动试
今年一季度,三峡工程运行情况良好,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季度,三峡水库结合电力负荷及下游用水需求,最小日均出库流量7120立方米每秒。截至3月31日,三峡水库水位已消落至162.5米,在年度枯水期间累计向下游补水约46亿立方米,为满足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近期,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董事会主席安东尼奥·洛波·泽维尔一行到访三峡集团。在参观三峡工程期间,泽维尔接受了中能传媒记者专访,就水利水电工程综合效益、能源企业引领转型发展、葡电与三峡集团合作前景等话题分享了观点。“三峡工程的效益远不止于能源”访问期间,泽维尔参观了三
于2024年12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委全会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其中便包括“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25年1月7日,中核集团子公司北京中核华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核华辉”)在雄安新区完成了注册,成为了2025年首批进驻雄安新区的央企之一。在中核华辉注册的同日,另一家电力央企国家电投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月8日,长江电力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公司财务总监的议案》,同意詹平原先生不再担任公司财务总监,决定聘任张传红先生为公司财务总监。张传红先生简历男,1970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高级会计师,中共党员。历任原葛洲坝电厂财务处会计、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三峡人初心如磐守护江河安澜,实干为要支撑能源安全,勇攀高峰赋能科技攻关,向绿而行推动主业发展,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在新春来临之际,《中国三峡工程报》启动“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
2024年,三峡工程全年运行情况总体良好,防洪、航运、发电、补水、生态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防洪减灾成效突出。汛期,长江流域发生3次编号洪水,1号、2号洪水期间,三峡水库累计拦洪126.8亿立方米,最高拦洪水位166.55米,有效避免长江中下游约700公里河段超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谨向关心支持三峡集团的各级领导、合作伙伴,向所有三峡人及家属致以最真挚的新年祝福!2024年,我们乘时代之风、扬奋进之帆,在三十年积淀基础上,踏上强化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征程。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12月16日,湖北±500千伏宜都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改造工程进入调试阶段。改造期间,国网湖北直流公司应用新技术提升改造施工质效,将原计划的75天工期缩短为60天。宜都换流站是三峡工程配套工程宜华直流的送端站。该站控制保护系统运行18年来故障率逐年上升,原厂为外国企业,备品备件已停产,采购困难
三十年前,长江之上号角声起,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摆在三峡工程面前的,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连通未来愿景的资源调度。一只超凡的“水龙头”2024年7月11日,长江上游遭受强降雨,三峡水库入流流量快速上涨,至当日18时已涨至50000立方米每秒,标志着“长江2024年第
12月10日,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获悉,三峡首条送电广东通道——±500千伏江城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江城直流工程”)累计向广东输送清洁电能超过32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东莞市一年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倍,节约标准煤约9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7亿吨。今年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年,也是三峡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