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低碳城市建设更应因地制宜”

2011-06-28 17:50来源:低碳经济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任何国家都将走上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谁能找到低碳城市发展的解决方法谁就能赢得未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EdwardClarence-Smith近日在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一论坛上透露出上述信息。但低碳城市该如何建设发展呢?论坛上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观点。

城镇化加速城市低碳进程

中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当中,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1.7亿。

如何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和发展呢?“唯一方案就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把新技术和综合交通方案整合起来。”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绿色建筑专家刘闰辉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仅靠金融创新并不能推动经济长期有效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指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由金融衍生品的贪婪导致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年来缺乏引导革新的潮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错过了世界前三次的技术革命,但种种迹象表明,低碳革命很可能成为新的革命方向,当前中国具备了发展低碳革命的条件,中国不应错过这个机遇。

低碳建设须“质”“量”并重

如此看来,发展低碳城市不仅仅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下的被迫选择,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然而,低碳城市建设还是遭到了包括《中国联合商报》在内的媒体质疑:低碳城市要不要投入巨资?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能源、资源消耗?

“大家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说一讲低碳就要有高投入,特别是新能源投入特别高,但是实际上要在建低碳经济的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提高能效。现有的技术很多是现成的,而且成本低。如果应用得好,不仅可以节能,还能有回报。”

现场一位来自丹麦的代表坦言,丹麦过去的四十年当中,GDP是一直在往上走,但能耗、碳排放量却持平或下降,这中间最大的贡献是能效的提高。

对此,刘闰辉也表示赞同。“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开始这块的投入会比较高,但是实际上的收益是会远远抵消掉之前投资的成本,而且总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的建筑产生的效益非常高。”

瑞士驻华大使、发展参赞WalterMayer也表示,瑞士计划在2015年达到节能减排的标准,其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绿色建筑。在中国城市里,建筑的供暖和制冷系统比较传统。他建议,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转变这个意识,不仅要注重发展的速度,还要注重质量。

建议“上”“下”结合因地制宜

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中国的专家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宏观到微观,一种是先从具体的城市寻求答案,然后再上升到政策。那么,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适合于中国呢?

据了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美国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土地所有权,在中国土地是国有的,而美国是私人所有。第二大区别是规划体系,在中国基本上是由上自下的体系,在美国基本是自下而上的体系。

“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情况,每个情况都应该是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不同城市的做法还是有共同点的,比如建筑的标准方面应该是有统一的标准。关于融资也应该有统一的需求。”EdwardClarence-Smith认为,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在国家的层面进行规划,但是具体方案的规划应该是以城市为基础。

“我觉得因地制宜非常重要,中国各城市在相关数据的积累和方法的研究上做得还很不够,且通常要得到国家批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AndreaDeAngelis认为,在做城市规划时,推广非常重要,如果说整个城市在生态发展时达成共识,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中国的传统做法是自上而下,但在执行时应因地制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低碳城市查看更多>低碳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