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泛在电力智能配电网管理正文

广东东莞50年建成144座变电站覆盖32镇街

2011-08-12 12:47来源:东莞时报关键词:广东变电站电力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60年8月1日,是东莞电力史上有一个里程碑。因为就在这天,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建成投产,东莞从此告别了小型火力发电,用上了珠江网电。

半个世纪过去,东莞的电力建设和电网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1年8月9日,东莞在运行的变电站达到144座。今日,本报推出《东莞城事电力视角——变电篇》,带读者走进东莞第一座变电站,挖掘它背后的故事。

探寻东莞第一座变电站

东莞第一座变电站已成为“培训基地”

7月7日上午,曾在110千伏东莞变电站(现在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当了两年值班员的黎兆培乘坐着小巴来到莞城戴屋庄的八达变电站。

这座110千伏八达变电站的前身就是东莞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东莞变电站,位于如今城区的可园南路上,1960年8月1日正式投运,1975年迁址至莞城戴屋庄升压为110千伏东莞变电站。1991年,第三代GIS设备投运,110千伏东莞变电站改造为封闭式变电站。1999年,35千伏东莞变电站更名为110千伏莞城变电站,2004年,110千伏莞城变电站更名为现在的110千伏八达变电站。从35千伏东莞变电站、110千伏莞城变电站到110千伏八达变电站,从35千伏到110千伏的升压,从5回10千伏出线到36回10千伏出线,从开放式设备到GIS设备的使用……东莞第一座变电站历经一次升压、一次迁址、两次更名、五次增容。

记者在变电站设备间看见,110千伏东莞变电站的旧设备仍然保存得很完好,变压器、继保设备等还在原地。据东莞供电局变电二部主任陈志钊向记者介绍,这里已经作为东莞供电局的一个技能培训基地。所有新来的供电员工都要在这里上课培训。

24小时“看护”调相机

黎兆培说,因当年的东莞变电站供电范围主要是城区包括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所以供电质量要求相对较高,但当时网电电压并不稳定且供电质量不高。1976年,110千伏东莞变电站引入了一台调相机,成为当时唯一一座拥有调相机的变电站。虽然现在一些变电站都已经淘汰了这一设备,但调相机在当时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可以起到稳定电压、减少无功、提高供电质量的作用。为此,变电站不仅修建了专门的冷却塔对其进行降温,还每天安排专人24小时监测它的运行情况。

据黎兆培介绍,因调相机停止和启动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基本上是24小时工作,变电站也要求24小时值班看守他。“其他很多变电站都不用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也相对少一些。”1985年,35千伏东莞变电站总共10人,站长、班长、副班长分两班参与值班,一个班要连上四天。

黎兆培说,值班时每1个小时对调相机抄一次表,主要监视其运行是否正常。除了监视这台调相机外,值班员还得对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包括主变、进出线以及出线负荷等进行监测,发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他们的故事

上班要骑四个小时自行车

在110千伏八达变电站任职之前,黎兆培从1982年就开始在110千伏桥头变电站工作,随后黎兆培辗转了近十座变电站,工作的时间长达22年,直到2004年被调到试验研究所化学试验班工作至今。“主要是因为上世纪90年初期开始,东莞变电站的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座变电站的投运都需要有有经验的员工去培训新员工,他因为技术过硬所以被调到多座变电站培训新员工。”黎兆培的同事在一旁补充。

为了配合城市发展的步伐,变电站的建设规划一般超前于城市规划建在未开发地区。在110千伏桥头变电站工作时,因交通不便,黎兆培上班要骑四个小时的自行车。而因每天晚上要将负荷上报东莞调度,拨打一次电话则要经过2-3次转接。那时变电站也没有食堂,吃饭值班员轮流做饭,买菜往往要到四五里路之外。

“如果要去桥头检修最麻烦,有时赶到河边渡船收工了还得在河边住上一晚第二天才能过去。”交通的不便也让曾是变电站检修班班长的袁陶和曾任220千伏板桥变电站站长的陈永星感慨万分。“交通不发达,路不好走,有时坐班车,有时骑自行车,还得背上检修设备,一个小故障都得几天才能赶到现场修好。”而现在,人员、设备齐全,抢修人员不仅能火速赶到现场,还能远程操作可以快速地排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广东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电力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