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建设战略新兴产业 又好又快发展风电

2011-08-22 13:53来源:中国中小企业四川网关键词:风电发展风电整机华锐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71年初,浙江绍兴王坛镇东升公社松丝大队的农民给浙江省科委写了一封信,请求省科委在他们居住的山区雄鹅峰搞风力发电。随后,浙江省科委组织相关单位科技人员,进行了18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第二年7月,风电机组在雄鹅峰上开始发电,结束了山区农民祖祖辈辈无电可用的生活。

不想山区农民的一封信,为我国风电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创了先河,从此拉开了中国风电整机产业走向世界第一的大幕。

此后经历了10多年的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接触到欧美先进技术,在与丹麦合作后,先后开发了20、30、40千瓦风机。而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始于2003年,国家发改委连续组织了五期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确定了300多万千瓦的风电建设项目;并从2005年开始开展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到2008年,又开展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时至今日,中国风机产能和装机容量双居全球第一,全球每生产3台风机就有1台是“中国制造”。

国产化,打破中国制造魔咒

今年6月,当华锐风电宣布其6兆瓦机组下线时,国外巨头慌了神,急忙宣布自己正在研发7兆瓦、10兆瓦等更大级别的风机。此时此刻,国外品牌是不是在研究更先进的技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整机企业的一举一动足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

而在10年前,中国的风电机组还几乎全部从国外购买。风电机组似乎不是利用风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载体,而是花高价买来的精密仪器。

为改变这一局面,本世纪初,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金风、运达等企业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开发国产风电机组。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列入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

真正让国际整机巨头感到压力的是华锐风电。2007年前,国外品牌凭借垄断优势,人为分割市场,在其他国家销售兆瓦级风机,而在中国销售其二线产品千瓦级,消化其落后产能。

2007年,华锐风电下线中国第一台1.5兆瓦风机,使世界第一维斯塔斯的“850千瓦”计划彻底破产。就在这一年,风机价格在中国企业的引领下开始下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看到了风力发电的前景。

国际、国内品牌间的较量从未停歇,中国风电企业吸取了汽车行业的教训,破除了低端中国制造的魔咒。据统计,2005年以前只有一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前15名,2009年有三家企业进入世界十强,五家企业进入前十五名。2010年中国企业继续高歌猛进,有四家企业跻身世界前十强,华锐、金风、明阳风电和国电联合动力已经成为全球风电界的著名品牌。

从2009年开始,羽翼丰满的中国风电整机开始出口,向4个国家出口了33台,共计43.3兆瓦。同时,中国风电企业也纷纷开始实施海外战略。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明阳将运用金融、资本和产业整体优势走出去,目前我们正在与南非和印度接洽,拉美与东北欧地区将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如今,我国的风电整机企业开始出现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如金风科技、明阳风电、三一电气等,向上兼并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和成本;向下开发风电场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拓宽风机销售渠道,延伸价值链条,以整机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金风科技公关总监姚雨告诉记者:“金风科技利用自身风机制造的优势和风电场运营的经验,把服务链条做长,满足客户多种需求,这符合我们为客户发现和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风机制造、风电场开发和一站式服务这三方面,协同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利润增长点。”

从引进吸收到创新出海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宝日前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的风电机组研发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从一开始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3兆瓦机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整机制造已经开始跳离巨人的肩膀。

2009年,上海准备建设一座海上示范风电场,由于海上风电成本是陆上的2到3倍,开发商必须采用大兆瓦级的风机。一家德国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开出三倍于预算的价格,并规定主控设备必须放在德国境内制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发展查看更多>风电整机查看更多>华锐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