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须防产业空心化

2011-10-26 09:0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电力行业低碳煤炭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会提高碳消耗和碳排放。除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这两个因素之外,决定性因素是产业结构。这是因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所需要的物质投入量是不同的,所产生的废弃物也相去甚远。

例如,如果主要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支撑增长,那就比发展以信息产品、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矿产品,消耗更多的电力,并且排放出更多的烟尘、废渣和废水。因为在原材料产品的单位产值中,所消耗的矿产品、能源价值占了最大份额;而高技术产品的单位产值中,产品技术、加工技术以及知识等非物质性投入品占了产值的最大份额,而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性投入品所占的价值份额非常小。相对于制成品,现有的大多数原材料工业如钢铁、水泥、无机化工等被称作低加工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被称作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碳消耗和碳排放。可见,产业结构的状况是决定一个经济体碳消耗和排放水平的最根本的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变动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有的国家主要靠发展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有的国家则以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因而相应形成了低碳经济和高碳经济的两极分化。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形成高碳型增长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靠土建经济,高度依赖钢铁、水泥、电力等资源消耗型的产业维持经济增长。只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把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由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群转换为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群,才有可能实现低碳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消耗高、收益低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但此项任务远未完成的原因是,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就是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需要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这样做,高技术产业也有可能变成高度资源密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例如,象电子信息技术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就基本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所谓生产只不过是把整套进口散件用简单劳动组装在一起,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因此附加价值还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创新需要条件。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实力、创新环境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条件从整体来说还不够理想。企业还远远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角色;国企、民企、外企技术创新的意愿尚不够强烈;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小、浪费严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协作体系、信息交流平台、技术竞争的法制环境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带头作用自然会期待和倚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具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条件更充分一些。

近年来我国有些行业开正在蓬勃开展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开发新工艺的活动,行业中的大企业也确实起到了带头、示范、承担创新风险的作用,应该说,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大型煤炭集团企业,纷纷斥巨资进行延伸产业链、研发新产品的活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煤化工的兴起应该看做成绩之一。

开发新产品,当然要考虑市场、效益、技术成熟度等问题。在这个前提下,煤炭的综合利用、延伸开发的积极性应充分肯定,应该看到,此举标志着我国大型企业正在进行着由生产型向开发型转变的深刻变革。

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要真正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研发平台;努力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材料、开发和制造关键元器件、关键零部件的能力,不能用单纯从事组装的方式来搞高技术产业。空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绝不是节能、环保的低碳发展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