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访谈正文

中国飞轮储能:行走在主流边缘

2011-12-14 11:14来源:《科学时报》关键词:飞轮储储能技术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飞轮储能技术作为未来大规模储能的应用方式之一进入国人的视野还是最近两年的事。

在我国,化学电池较为常见,抽水储能也应用较多,唯独飞轮储能这个名词颇为陌生。

在媒体对飞轮储能的报道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房建成的一句话引用颇多:“目前,我国的飞轮储能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在10年以上。”

然而,今年7月,英利集团高调宣布进军飞轮储能领域,称其技术国产化率达到了80%,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至少生产45万台。

那么,我国是否具有大批量生产飞轮储能的技术能力?国外的飞轮储能发展现状如何?飞轮储能是否能满足市场对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

带着这些疑问,《科学时报》记者来到我国少数几家研究飞轮储能的科研单位之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采访了该系副研究员戴兴建。

市场潜力巨大

所谓飞轮储能,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将能量以动能的形式储存起来。需要能量时,飞轮减速运行,将存储的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回力玩具汽车就是飞轮储能的简单应用。

不过,现在对飞轮储能的要求是将其应用于更大规模的储能。据戴兴建介绍,飞轮储能的技术优势是技术成熟度高、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环境特性友好。目前,国外产品经过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性能,寿命已经达到15年、10万次以上。而化学电池一般只有几千次充放电的寿命,往往几年就需要更换。

戴兴建算了笔账:电池的运行需要空调作保证,因此需要额外的电费;两三年更换电池,又是一笔费用;同样容量的储能,飞轮储能的占地面积只有电池的1/3。综合起来,两者在寿命期内的竞争成本差不多。

不过,飞轮储能的劣势也很明显:能量密度不够高、自放电率高,如停止充电,能量在几到几十个小时内就会自行耗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飞轮储查看更多>储能技术查看更多>储能查看更多>